正文 文化需求催生變革 區域聯動激發活力(1 / 2)

文化需求催生變革 區域聯動激發活力

理事風采

作者:黃帶斌 孫凱華

2013年9月25日,宿鬆縣二郎鎮銅陵村村部廣場上人頭攢動,熱鬧非凡。廣場上,村民正在演出自己編創的節目。舞台上,演員們情感熱烈,忘情投入;台下,觀眾如癡如醉,鼓掌聲、叫好聲此起彼伏。精彩的演出不但深受本村群眾的歡迎,而且還吸引了許多鄰近的湖北黃梅縣的戲迷前來觀看。這是宿鬆縣二郎區域文化中心係列惠民文化活動的一個小鏡頭。

“農村的生活農民唱,多彩的文化農民樂”。宿鬆縣自實施國家文化創新工程——“農村區域文化創新與示範”項目以來,各種民間文化活動如火如荼,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的熱情日益高漲,老百姓的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多彩,幸福指數節節攀升。

求變: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提出新要求

近年來,宿鬆縣公共文化服務發展迅速,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基本形成。然而,隨著公共文化服務體係建設的深入推進,一些原有體製機製上的弊端也逐步顯現出來,製約了各種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功能的進一步發揮。“十一五”末,宿鬆縣啟動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工程,按照建設標準,每個站均按40萬元的標準投資建設。這種統一的投入方式,沒有考慮到各個鄉鎮的地域大小、人口多少、財力多寡等具體因素。而宿鬆縣地形地貌複雜,人口分布不均,經濟發展不平衡,西北部山區鄉鎮,人口較少,經濟較落後;中部丘陵地區鄉鎮和東南部平原地區鄉鎮人口較多,經濟相對較發達。這就在客觀上造成了農村文化的投入不均。2012年,該縣22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全部建成。這些建成後的文化站,並沒有全部發揮預想中的效用。有些鄉鎮綜合文化站,或因財力物力不足,或因文化人才短缺,很少開展活動,常年是“鐵將軍”把門。即便是一些按照縣裏要求參加的文藝彙演、表演,少數地方也是花錢邀請縣裏的專業文藝團體排練節目,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實際效果不佳。基層的文化活動開展不起來,不但滿足不了老百姓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需求,而且縣裏的文化館、圖書館、新黃梅演藝公司等文化業務部門和專業演藝團體也難以找到指導、幫扶基層工作的載體和抓手。同時,由於缺少一個發揮紐帶和關聯作用的文化機構,各個鄉鎮綜合文化站不能實現文化資源的有效共享,往往是“你搭你的台,我唱我的戲”,聯動互動不夠。

如何破解這些難題,更好地發揮農村鄉鎮綜合文化站的效益,推進農村文化繁榮發展?該縣宣傳文化部門經過深入調研,認真分析後認為:在農村的一定區域範圍內,需要有一個能產生示範效應、發揮紐帶和關聯作用,能夠更直接進行業務指導、更有效發揮農村文化集合效應的工作機製。他們的這一想法得到了該縣縣委、政府的支持,並要求盡快完善方案上報文化主管部門。經逐級上報,2012年,國家文化部正式將該縣上報的“農村區域文化中心建設模式創新與示範”項目列為2012年度國家文化創新工程項目。這也是我省年度唯一入選國家文化創新工程的項目。

探索:機製創新務求實效

創建農村區域文化中心是一項嶄新的工作,沒有現成的經驗和做法可以借鑒。決策過後,該縣宣傳文化部門還麵臨著一大堆亟待解決的問題:農村區域文化中心功能、性質如何定位?如何規劃布局?作為國家文化創新工程項目,“創新”如何體現?

為此,該縣宣傳文化部門迅速組織了進一步調研,認真研究思考。在此基礎上,製定了《宿鬆縣農村區域文化服務中心建設模式創新與示範方案》,《方案》明確,農村區域文化中心為政府舉辦的公益性文化機構,除承擔對本區域內其他文化站的指導、管理和提供公共文化服務、傳承地方特色文化的職能外,還承擔文化站的職能,包括開展書報刊借閱、時政法製科普教育、文藝演出活動、數字文化信息服務、公共文化資源配送和流動服務、體育健身和青少年校外活動等。

在規劃布局上,該縣按照人緣相親、地緣相近、文化相通的原則,將全縣劃分為五大區域文化部分。二郎區域文化中心,轄二郎、柳坪、隘口、陳漢、北浴五鄉鎮;程嶺區域文化中心,轄程嶺、許嶺、下倉、長鋪,高嶺;孚玉區域文化中心,轄孚玉、五裏、佐壩、九姑、千嶺;複興區域文化中心,轄複興、彙口、洲頭;涼亭區域文化中心,轄涼亭、破涼、河塌、趾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