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談區域經濟增長及其發展特征(2 / 3)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區域經濟增長可以細化到部門外,還能細化到每一個地區。在某個階段,或許一個或者幾個地區經濟發展較好,從而帶動整個區域經濟的發展。比如:我國東部沿海90年代以後的發展,就受到了北京、天津以及廣州、山東、浙江等地區的拉動,而沿海省份又成為促進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拉動地區。2013年7月4日,上海自貿區獲批,上海自貿區也將對長三角地區經濟起到巨大的拉動作用。中國開放發展走的是由沿海向內陸不斷擴展延伸、由東向西不斷推進的路子,在相繼實施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中部崛起等國家戰略之後,東部已經不具備政策優勢。設立上海自貿區,突破了以往的給政策促發展模式,實現了直接對接國際市場,以開放促發展的動力轉換。這將推動上海及周邊地區實現新的爆發。從區域經濟競爭的角度看,上海自貿區的建立將給周邊的江蘇、浙江、安徽等開放型經濟發展帶來直接和間接的深遠影響。

3、要素投入的驅動機製

從區域經濟的角度看,資金、人力和技術的投入,有兩個方向:第一,將這些生產要素集中到地產行業。經濟學家錢納裏認為,經濟增長的過程即生產要素從低產出行業轉向高產出行業的過程。如果能夠將生產要素配置到高產出的行業,此區域的經濟水平必定大幅提升。第二,將生產要素集中到高產出的地區。同樣的行業,但是所在地區不同,生產效率會區別很大。假如把生產要素都集中到生產效率比較高的地區,區域經濟就會迅速增長。實質上生產效率高的地方並不局限於發達地區,有些地區雖然整體水平比較落後,但是其生產效率並不慢,甚至超出發達地區的水平。

三、區域經濟發展特征

我國經濟體製調整以後,釋放出了巨大活力,十分有利於我國區域經濟的發展。從改革開放到現在,區域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

1、經濟發展速度加快,經濟發展水平提高

改革開放後,我國區域經濟發展逐漸市場化。自此,區域經濟進入全新時代。東部沿海地區的市場機製建立後,經濟飛速發展。這些年來,經濟增長排名靠前的省市分別為:廣東、福建、浙江、山東以及上海等,構成了我國東部沿海的狹長工業帶。以上省市具有共同性:開放範圍廣、開放領域多、市場機製完善、多種體係競爭、股份製應用較早、公司管理模式轉變迅速。另外,主動抓住我國以及國外的發展機遇,迅速發展。以前的工業發展地區和中部、西部的部分省市,因為開放程度低、市場機製不完善、產業沒有完成轉型等,造成經濟增長過慢。

2、資源配置趨向合理,地區優勢得以發揮

資源配置是指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用到的資源要素,在整個區域內優化重組,包含資金、技術、人力、自然條件供給的形式,資源配置的前提是某個時期資源優化的目的和區域經濟發展的目標。改革開放前,中國經濟的發展以平衡為原則,在資源供給上實行的是計劃經濟體製,造成了很多資源配向中西部。改革開放後,中國經濟以發展為核心目標,資源配置實行的是市場機製,資源流向東部地區。

伴隨我國經濟體製的調整,對於區域經濟發展十分重要的地區,引入市場體係,依托市場實現資源的優化組合。地區投入的加大和政府資本的減少,利於東部省市充分發揮規模大、資本雄厚、外商投資積極等優勢,促進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另外,沿海省份充分發揮地區優勢和利用自身的良好條件,如技術、完善的市場機製、市場回報率高等,招商引資,大範圍內吸引資金,歡迎企業資本的加入。中西部省市依托自身的自然條件和豐富的成本較低的勞動力,吸引國內外投資和合作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