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傲慢與偏見》看人際交往中的固定成見(2 / 2)

這裏又要借用達西和伊麗莎白的故事。伊麗莎白在她所生活的那個教育程度有限,個人閱曆較淺薄的圈子中,算是一個相對來說有見識,判斷思考能力較強的女士。這種評價在近20年的生活經曆中給了她自豪自信自尊等等正麵性格特征,也是她引以為傲的地方。“在未經訓練的觀察活動中,我們會選擇那些容易辨認的環境標誌。”她以自認為洞悉世情的眼光給達西先生匆匆下了判斷,並在隨後的交往接觸中不斷地尋找支撐自己觀念的證據,傾向於與自己觀點符合的信息,偏聽符合自己對達西的看法的信息。對於質疑,她不屑一顧。因為,承認自己的看法出錯,就是否認了自己長久以來引以為傲的能力,是對自己的否定。這種否定,在自尊麵前具有太大的殺傷力,以至於在否定還未形成之前,自尊就已經將它扼殺在繈褓之中。“如果經驗和成見發生矛盾,則兩者之一就有了麻煩。倘若那人不再可塑,或者某種強烈的關注使他極難重新調整成見,他就會把那種矛盾嗤之為什麼規律的例外,並且懷疑見證人,吹毛求疵,接著把它置之腦後。但是,倘若他仍然好奇心盛且心胸開闊,這個新景象就會被接納近老畫麵,並會對它加以修改。”在信息收集不完整的情況下做出草草判斷,形成固定成見,這種情況屢見不鮮。作為局外人或許我們看的清楚,但是如果事情一旦降臨到自己身上時,我們何嚐不是另一個伊麗莎白呢?

在挑戰自己的固定成見時,我們就不能僅僅是去質疑自己接觸到的那個世界,不僅是要向外發問,更重要的是要對內對自己發問。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我是我眼中的自己嗎,我是別人眼中的我嗎,世界不是我們眼中的世界甚至自己也不是自己眼中的自己。

大部分情況下,對於一個急於證明自己智慧、展示自己見解的觀察者來說,隻要一點點的證據和標識就足夠形成看法並做出結論。尤其是那些對自己的能力還有點自信的人來說,這是一件更加危險的事情。

我們在親眼看世界之前通常都會被事先告知關於它的信息。在親身經曆事件之前會提前做出想象。很遺憾,如果沒有一個經過教育和訓練的頭腦,這些先見就會牢牢地統治著我們的認知過程。毫無疑問,在認識初期,伊麗莎白聽到的關於達西先生的描述遠比她靠自己的理性和智慧直接從達西先生那得到的信息要多的多。雖然很可惜在一開始伊麗莎白沒有覺察到這種固定成見給兩人帶來的阻礙,但是她最終還是通過不斷的接觸和交流看到了事情的真實麵貌。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是伊麗莎白,但會有伊麗莎白這種幸運嗎,我們與外部世界的交往接觸會有童話般美好的結局嗎?

固定成見在我們對外部的認知過程中設置了不少障礙,但是它也不是一個絕對的貶義詞。在理解認識的過程中,固定成見能夠為我們提供很多必備的知識儲備,以便於接受理解新事物。沒有形成一定係統的行為準則,我們將生活於一個無序混亂的世界,麵對喧囂紛雜的外部世界無所適從。在固定成見和思維創新之間有一個第二十二條軍規。在我們主動尋求創新的時候,實際上就已經被各種各樣的固定成見束縛得放不開手腳了,甚至還會主動去調節自己適應這些固定成見,接受遷就既定的世俗標準。而在我們茫然懵懂時,又需要已有的固定成見來為自己做行為指導,這樣才能生存下去。在成長教育的過程中,我們麵對著一種無法平衡的窘境。麵對孩子天真美好的笑臉,我們總是想把世間所有的美好呈現在他們麵前,隻有最高尚和純潔的事物才能配得上他們純真無暇的品質。而現實是這樣的嗎,美好背後那些會傷害到他們的黑暗醜陋也要灌輸到他們的腦海中。如果一直接受的都是美好高尚的關於世界的信息,最終有一天,當孩子們要麵對社會的各種真實時,那空無一物的關於社會黑暗醜陋麵的知識儲備要怎樣來支撐著讓脆弱易受攻擊的他生存下去?

跳出小說中童話般的美好結局,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作為一個個的伊麗莎白,如何正確認識闖入自己生活的達西先生?不是每個“伊麗莎白”都能夠有幸對“達西先生”做進一步的接觸和了解。更多的情況下,我們匆忙下了判斷,然後就避之不及,不了了之,那麼在羨慕祝福伊麗莎白的美好結局時,我們也可以重新回顧下自己生活中的“達西”。□

參考文獻

①李普曼:《公眾輿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2011級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