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電子媒介時代社會娛樂化的單向度宿命(2 / 3)

2、追求娛樂的社會心理背景

首先,受眾層麵。隨著現代化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社會壓力也越來越大。人們通過娛樂,能夠緩解個體壓力,放鬆身心。在電子媒介時代,需要全神貫注的線性思維被一閃而過的讀圖思維取代,人們不需過多動腦。反過來,這些電子媒介轉瞬即逝、不能長時間保留圖片和聲音的物理特性,也決定了其不適合播放讓人思考的內容。於是,娛樂便天生成為了電子媒介的寵兒。除此之外,通過微博、電視等和他人一起分享娛樂,孤立的個體之間也能得到共鳴,產生形式上的共存感。

其次,娛樂製作者層麵。為盡可能追逐經濟利益,更加迎合受眾的欣賞品味和心理需求,並在傳播過程中一步步強化和創造更多的需求。

第三,把關者層麵。《江南Style》MV首發選擇在國際視頻Youtube上,著眼國際視野,瞄準網絡媒體,為的是取得迅速有效的傳播效果。對於最後一道把關人即法律法規來說,娛樂有利於緩解社會壓力和社會矛盾。社會和經濟層麵對娛樂的需求無疑為娛樂提供了堅強後盾。

最後,傳播者層麵。《江南Style》娛樂潮,看似自發形成,其實有特定的推廣者和宣傳者在幕後操縱,通過一對多、多對多等傳播形態,娛樂層層發酵。目的就是擴大知名度和傳播範圍,歸根結底,獲得最大經濟效益。

3、電子媒介時代,大眾文化和娛樂是一對共生關係

20世紀60年代,加拿大著名學者馬歇爾·麥克盧漢提出了一句振聾發聵的口號:“媒介即訊息”。④他認為,重要的不是媒介傳遞的內容,而是媒介本身影響了社會生活方式。

電子媒介打破了印刷媒介時代人們形成的等級鮮明、思維嚴肅、邏輯鮮明等一係列社會習慣,即使是一個人坐在電視機前,依然能夠直觀地感知世界其他角落人們的生活,能清楚地感受到自己是大眾的一分子。尤其是互聯網的普及,大大打破了時間空間的限製,人們之間的交流和資源共享更加方便。

然而同時,電子媒介也悄然把人們引入了一個不需思考的娛樂時代。印刷媒介的主要符號是文字,閱讀文字本質上是嚴肅而理性的活動,“書本一行一行、一頁一頁地把這個世界展示出來。在書本裏,這個世界是嚴肅的,人們依據理性生活,通過富有邏輯的批判和其他方式不斷地完善自己”。⑤而電子媒介的主要符號是圖片,讀圖不需要全神貫注,也不需要正襟危坐,它滿足了人們對豐富多彩的感官享受的追求,一個典型例證就是近年來大受追捧的3D電影。電子媒介迎合了娛樂需求,也放大了這種需求。雖然筆者不認同麥克盧漢的媒介決定論,但是媒介確實是眾多社會推動力之一。在大眾文化、電子媒介、市場、社會心理等元素的共同作用力下,娛樂被推上前台,為各方帶來各取所需的演出。

大眾文化是土壤,娛樂是生於斯的花朵,大眾文化和娛樂就是這樣一種共生關係。電子媒介在其中滋養了大眾文化,渲染了社會氛圍,幫助粉飾製作了娛樂,並將其推向了社會舞台。因此,電子媒介、大眾文化、娛樂三者之間相生相惜、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