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電子媒介時代社會娛樂化的單向度宿命(3 / 3)

三、電子媒介時代社會娛樂化的單向度宿命

20世紀20年代,沃爾特·李普曼在《公共輿論》一書裏提出“三層世界”,一是真實客觀的現實世界,二是媒介為我們建構的世界即擬態環境,三是我們腦海中想象的世界即成見。⑥那麼電子媒介為我們建構了什麼樣的擬態環境呢?當我們對外部世界的感知大部分來自媒介時,不得不質疑,我們的感知是否真實客觀。除此之外,電子媒介如何選擇播放內容,迎合受眾需求,如何營造一個舒適愉快的擬態世界,如何塑造以娛樂為“時代精神”的社會氛圍,這些都與電子媒介對社會行為的強大作用力不可分割。約書亞·梅羅維茨曾結合戈夫曼和麥克盧漢的理論提出了社會“場景”結構說,他分析道:“我認為電子媒介影響社會行為的原理並不是什麼神秘的感官平衡,而是我們表演的社會舞台的重新組合,以及所帶來的我們對‘恰當行為’認識的變化。”⑦電子媒介打破了時空,但加劇了人們身體的疏離,從而激發個體回歸部落群的渴望。電子媒介在潛移默化中塑造著以“娛樂”為主題的時代精神,人們不自覺的將圍觀者角色變為參與者角色。除了《江南Style》娛樂潮之外,還有“走你”模仿潮,“甄嬛體”等接連不斷的娛樂話題,人們一方麵獲得了參與的快感,一方麵也獲得了被認同的滿足感。

電子媒介本身隻需觀看或觀賞而非理性思考的本性,決定了電子媒介隻有一種聲音——娛樂的聲音。紐約大學媒介生態學的創始人研究者尼爾·波茲曼指出:“思考無法在電視上得到很好的表現,這一點電視導演們很久以前就發現了。在思考過程中,觀眾沒有東西可看。思考不是表演藝術,而電視需要的是表演藝術。”⑧鑒於電子媒介的強大影響力和我們對娛樂的本能欲望,我們的視線都將向娛樂靠攏,一邊樂此不疲,一邊悄然沉溺。最終就像尼爾·波茲曼擔憂的那樣,我們被淹沒在充滿感官刺激、欲望和無規則遊戲的庸俗世事中,喪失判斷和辨識的能力,他警示道:“我們將毀於我們熱愛的東西。”⑨

法蘭克福學派左翼主要代表赫伯特·馬爾庫塞在其最負盛名的著作《單向度的人》中,從意識形態角度,深刻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人們沉溺於物欲和粗俗的大眾文化中無可自拔,卻忽視了潛在的社會危機。我們在追求娛樂的過程中漸漸喪失了對世界的判斷力,也漸漸喪失了對自我的清醒認識。生活在電子媒介時代的土壤裏,我們將在娛樂這條單行道上越走越遠。□

參考文獻

①陸揚、王毅:《大眾文化與傳媒》[M].上海三聯書店,2000:16

②李彬:《全球新聞傳播史》[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337

③霍克海默、阿多諾:《啟蒙辯證法》[M].重慶出版社,1990

④馬歇爾·麥克盧漢著,何道寬譯:《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商務印書館,2000:33

⑤⑧⑨尼爾·波茲曼著,章豔譯:《娛樂至死》[M].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81

⑥沃爾特·李普曼著,閻克文、江紅譯:《公共輿論》[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⑦約書亞·梅羅維茨著,肖誌軍譯:《消失的地域:電子媒介對社會行為的影響》[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12

(作者:陝西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