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析新聞語言的模糊性(3 / 3)

2、模糊語言在新聞中的使用可以避免報道過於絕對化

Channel在《模糊語言》一書中指出:模糊語言是一種保護措施,以防止自己的觀點被證實為謬誤。在新聞缺乏足夠證據或進行某種推斷時,或者遇到不便直言、不宜明講或不好硬說的新聞事件時,常需故意籠統語義,模糊其表達,以免把新聞事件報道得太死,留下必要的回旋餘地。這通常也可以避免記者把話說得太滿,太絕對。在一些爭議較大,觀點不明確的新聞事件中,模糊語言一方麵避免招致讀者對報道不完善或不精確的指責;另一方麵能表明報道者對新聞所承擔責任的程度。

3、模糊語言在新聞中的使用使報道更生動活潑

對事實的客觀報道必然要使用精準的數字,但同時也使得報道產生枯燥感和僵硬感,合理的使用恰當的模糊語言將這些幹癟的數字轉換成生動鮮活的形象,不但不會產生語義含糊,還會使報道內容更清晰具體、更豐滿有趣,增添報道的可讀性,更易於被讀者接受。

4、模糊語言的合理使用可以減少新聞報道的負麵影響

“精確描述”用於災難性事故的報道時,都有一定的負麵作用,用模糊語言來代替那些不恰當的細節文字、圖片和聲音,則是減少刺激、降低新聞報道負麵性的有效做法。

災難性報道對於人的精神、情感是有極大衝擊力的,如果報道數據過於精確,會增加災難對人的精神影響,無論從新聞報道的社會效果還是新聞本身的發展來看,都是沒有益處的。這通常還表現在犯罪報道和偵破案件的報道中。此時的模糊語言,是確保新聞不失實又保存新聞價值的有效語言。

5、模糊語言的運用有助於保護國家機密和個人隱私

雖然新聞的第一要素是真實。但是,新聞傳播要受到新聞紀律、新聞政策等多方麵因素的限製,有些新聞事件涉及國家安全和重大機密等,因此,新聞報道的語言就需要特別謹慎,模糊語言恰巧可以在此時發揮功效。

新聞,這種對於新近事實的闡述,需要我們用大量的精確的語言來描繪事實,但在很多時候,為了更準確的表達,不得不使用模糊語言。新聞報道中模糊語言的合理應用不論出於何種原因,都使得新聞更加真實、具體而且準確、得體。模糊語言和精確語言是相對立的,但在很多時候,新聞報道中更需要兩者的契合,以便達到更好的新聞傳播效果。□

參考文獻

①李元授、白丁:《新聞語言學》[M].新華出版社,2001

②徐熊:《新聞思維與新聞心態》[M].江蘇出版社,1994

③歐陽宏生:《新聞寫作學概論》[M].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2

④馬克思、恩格斯:《德意誌意識形態》[M].人民出版社,1960

⑤黎千駒:《模糊修辭學導論》[M].光明日報出版社,2006

⑥Joanna Channel:《模糊語言》[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6

⑦胡衛衛,《新聞報道中模糊語言現象合理性分析》[J].《新聞知識》,2011(12)

(作者:雲南師範大學傳媒學院2011級新聞學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