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析新聞語言的模糊性(2 / 3)

對於同一件事的認知,人們往往顯現出不一樣的理解方式,加上客觀事物本有很多不清晰的界限,使得人們在感受和理解客觀事物時,也處於一個不明確的狀態,這種不明確,通常還和主體的新聞素養有關。這樣一來,在環環相扣的基礎上,客觀事物的本身模糊和認知素養、能力偏差使得認知思維處於一個迷糊的狀態,最終導致語言的模糊。而上述三因素相互聯係相互作用,也成為了新聞模糊語言客觀存在的基礎。

二、模糊語言在新聞傳播中的傳播效果

在了解了模糊語言在新聞語言中客觀存在的事實後,我們不難看出,模糊語言的必然存在在新聞語言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也凸顯了它的語用意義。

1、模糊語言普遍運用於新聞語言中

客觀事物不是一成不變的,它的複雜性、隨機性使得事物的模糊性成為客觀存在。新聞寫作雖然時常強調時效性、客觀性和真實性的高度統一,但某些時候,隻有使用模糊語言將事物的模糊信息還原到新聞中,才是真實的反映了事實,達到新聞寫作“真實”、“及時”的原則,而且在一些特殊情況中,是很有必要使用模糊語言來準確表達新聞內容的。

這在受新聞紀律約束的政治、外交、經濟、科技新聞的新聞報道中體現得很明顯。這類報道常常需要使用數據來精細地描述具體的過程,對於自身素質不同的讀者人群,將數字通過使用恰當的模糊詞語來表述,可以保留他們的閱讀興趣,同時也不至於一不小心違反和觸犯法律規定。

此外,在預測性報道;敘述新聞背景、過程和情節;報道動態新聞時往往也需要使用模糊性語言,鑒於模糊性語言的外延很廣,在預測或者概括力上,模糊語言的使用是避免新聞報道失實的一個特殊屏障。

2、模糊語言在新聞報道中的表意效果

雖然,新聞語言最基本的要求是準確,但在特定語境環境中,基於新聞的特殊性和不確定性,模糊語言有精確語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方麵,模糊語言有利於分寸感的把握,能夠更好地表達新聞事實。特別是針對批判性、問題性比較明顯的報道時,模糊語言自身特有的靈活性和自由性,使得對於新聞中一些不確定的問題表達更加留有餘地。

另一方麵,基於模糊語言大多具有概括性、簡潔性的特征,對於一些需要全麵表述的新聞事實有較好的概括性,這樣的運用不至於使新聞單調同時又保證了新聞不失偏頗,增強了新聞的可讀性。這類報道一般表現在對量詞的使用和處理上,例如:從羊卓雍湖畔翻過崗巴拉大山,我們又回到稚魯藏布江邊。上山的垂高度,隻有一百米左右,下山卻近九百米。

不同於文學語言的行文思路和語言表達,在新聞事實中,有時出於保守機密或者禮節性的需要,不便於精確的描述,這時,模糊語言是新聞語言中能達到最佳表達效果的。

三、模糊語言在新聞中使用的合理性

黑格爾曾說:“凡合乎理性的東西都是現實的,凡現實的東西都是合乎理性的”,即所謂的“存在即合理”,模糊語言在新聞中的使用即為一個合理存在的現象。

1、模糊語言在新聞中的使用增強了新聞報道的可讀性和客觀性

新聞語言往往囊括了真實性高、時效性強、篇幅簡練、讀者麵廣的特點。但是,在很多情況下,新聞事件常常具有隨機性和不確定性,當記者很難對事件做出全麵、正確的判斷,或遇到無法明確說明其結果的事情時,模糊語言的使用就成為必然。在報道中使用一些簡潔、概括性強的模糊語言,可以使新聞報道更加接近客觀事實,也會得到更多受眾的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