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新聞語言的模糊性
學子論文選登
作者:字東玉
【摘要】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新聞語言作為一種特殊的語言形式,首要的標準是準確,但是模糊語言逐漸成為新聞語言中一個客觀必然的存在形式,這一必然是語言本身的屬性,同時也是新聞報道的要求,在具體的新聞報道中,新聞語言的模糊性凸顯了它的存在意義及合理性。
【關鍵詞】新聞語言模糊性表意效果合理性
語言,是人類交流中不可獲缺的一種交際工具,是人們進行溝通交流的表達符號。這種特殊的作用在其產生之初就顯露無疑,隨之而產生的諸如文學語言、新聞語言、科學語言等等更進一步的細化了語言交流、溝通、表情達意等作用在不同領域的不同表達效果。
對於模糊語言的關注,是新聞語言研究中的一個重要領域。這也開啟了新聞語言研究的一種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方向。作為一種普通的語言現象,模糊語言的使用在新聞語言中必不可少,雖然對於新聞語言的要求首先是明晰準確、力求真實,但這並不等同於排斥模糊語言,甚至有時候,模糊語言的使用在新聞中是一種必然現象。
一、新聞模糊語言的客觀存在
美國伯克利的加利福尼亞大學電機工程係和電子學研究實臉室查德(L.A.zadeh)教授提出了“模糊”概念和模糊理論的問題。查德指出:“在現實物質世界中所遇到的客體,經常沒有精確規定的界限。”這一概念的提出,給模糊語言的存在奠定了基礎和理論依據。新聞語言,首先應具備準確性,然而,在新聞事件中,往往會有很多不確定的因素導致報道者無法用明確的字眼呈現新聞現實,或者說,有時,用一種帶有模糊性的語言能更好的表現客觀現實。所以,模糊語言在新聞語言中成為一種合理的語言運用形式,新聞語言在特定情況下也具有了模糊性。這一模糊性通常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客觀事物本身難以明晰
事物本身具有很大的可變性和伸縮性,他們的性質、狀態和功能可能隨著外界的幹擾而改變,為此我們很難清晰的分類,更難確定表示這些事物約定俗成的概念的外延。這種客觀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模糊性,導致了人們在使用語言描述某些客觀事物時就不可能絕對的清晰、明確,或者說,在某些特殊的交流中,就不自覺的使用了模糊語並使其成為了一種約定俗成。
2、語言本身具有模糊的特質
語言的模糊性是語言自身固有的屬性,這並不會因為語言環境的改變而改變。所以當我們用一種靜態的、有限的語言來表達無限變化的萬物時,語言或許會出現匱乏,有時不夠精準。例如,對於太陽一天中位置的改變,但我們隻能用“夜”、“晝”、“黎明”、“黃昏”、“傍晚”等幾個有限的詞語來描述這個瞬息萬變的過程。
雖然出現詞語有限的情況,但在新聞報道中,有時模糊語言的使用比精確語言的使用更能貼合報道的內容。就像每天電視台播音員在節目開頭常常說“各位聽眾(觀眾)早上好”,如果說成“各位聽眾(觀眾)早上八點十分好”,雖然沒有用詞錯誤,但人們在認知和接受上是有困難的。
3、新聞寫作主體認知思維具有模糊性
新聞,是對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而報道的工具是語言。馬克思、恩格斯說:“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現實。”客觀事物的界限模糊,關於這類事物的信息也是模糊的。由模糊信息形成的概念是模糊概念,根據模糊概念所作的判斷是模糊判斷,模糊概念和模糊判斷又導致模糊推理,因此新聞寫作中思維的模糊性也是客觀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