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漠視他人的感受。一些媒體為了追求刺激和博眼球,故意采取刺激的方法采訪主人公,尤其是在災禍新聞中罔顧受難者的感受刨根問底,使被訪者受到二次傷害。例如在“深圳聯防員涉嫌強奸案”的報道中,一些媒體在受害者的家裏守在被強奸者的床邊用話筒和閃光燈對準她,這對當事人和其丈夫造成了極大的傷害,對新聞當事人缺乏尊重。
第三,對新聞當事人的隱私缺少保護。網絡的發展對新聞傳播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也引發了一些負麵影響。如“人肉搜索”,在事情還未調查清楚時就對新聞當事人進行人身攻擊,給他們帶來生活困擾。對於娛體明星更是如此,各種偷拍和偷聽,對於當事人不願發表的事件進行惡意的披露。這些都缺乏最基本的對於人的尊重和關照。
三、如何在新聞報道中更好地實現人文關懷
首先,要關注普通百姓的生存和生活。新聞報道作為社會生活的風向標和傳播信息、文化的平台載體,要注重對“人”的關照和尊重,不能為了追求利益而丟失“人性”。《南方周末》在這方麵就做得比較好,它秉承“讓悲觀者前行,讓無力者有力”的理念,以獨特的視角觀察著生活。例如《發廊女生前日記愴平生,歡顏後滄桑身世發人深省》報道了一名賣淫女的滄桑人生,記者以平等的視角,樸實的語言向讀者展示了賣淫女也和普通人一樣有獨立的人格,也有追求幸福生活的權利,讓人動容。
其次,要尊重新聞當事人的感受和經曆,謹慎采訪。在浮躁的社會環境裏,忽視被訪者感受的情況屢見不鮮,正如柴靜所說“采訪本就是件傲慢的事”。因此在采訪之前做足準備工作,在采訪和報道的過程中尊重當事人和被訪者,注意保護其隱私,尤其是在處理錄音、圖片和視頻的時候更要留心。隻有讓受眾感受到新聞媒體對於事件當事人的尊重和客觀的態度,才能贏得受眾的信任和支持。
第三,對於自身出現的缺漏和問題要及時反省。當今信息傳播迅速,難免會出現錯漏,及時更正和道歉可以得到讀者、觀眾的原諒。對於重大問題要進行必要的反省,從根源上找原因,避免下次再犯。
“按傳播學中‘議程設置’理論,公眾的社會視野和日常議程內容,很大程度上是由媒體通過報道來設置的。與時俱進看人性,新聞作品對人性內容的寬容,對人的多種正麵需求的廣泛尊重,無疑在全麵、健康地引導著社會輿論,對整個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有著正確的導向,推動著社會主義的文明化進程。”新聞報道中的人文關懷對民眾生活、輿論引導等方麵有積極的作用。重視新聞報道中的人文關懷,是時代和社會進步的需要,也是新聞事業自身發展的必須。□
參考文獻
①《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②《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③彭朝丞:《現場短新聞寫作概要》[M].人民日報出版社,1992
④範敬宜:《總編輯手記》[M].人民日報出版社,1997
⑤陶東風:《社會轉型與當代知識分子》[M].上海三聯書店,1996
⑥郭光華,《十二年中國新聞新聞獎作品中人性內容的演進》[J].《新聞記者》,2003(4)
(作者:湖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新聞學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