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階段是1993年到1996年。“1993年是中國的改革開放經一段時間的停滯以後重新起步並在某些領域加速發展的一年,是市場經濟引發的社會文化轉型加深的一年,其直接而重要的表征是中國社會文化的世俗化、商業化程度的加深。”⑤這一階段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政治環境也更為寬鬆和自由,話語權也慢慢轉向群眾百姓,新聞報道開始更多的關注百姓的生存狀態,媒體的平民意識逐步加強。這一時期我國新聞報道的人文關懷特點表現在對群眾百姓生活故事的關注。由從前的英雄主義觀念、精英主義觀念到這時的“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例如1993年中央電視台開播的《東方時空》和1994年開播的《焦點訪談》都是從關心普通人的命運開始,從多角度展現社會的各個層麵,多年來深受觀眾的喜愛和支持。《崗位作奉獻,真情為他人》的主人公李素麗是一位普通的公交車售票員,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默默奉獻自己,表現了小人物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就是對社會的貢獻,其中蘊含著高尚的精神。由此看出這一時期的新聞報道中人文關懷的部分變得比以往更為真實、樸素和動人。“對人的熱愛與關懷,對人的理解與寬容,都成了作品中人性內容不可分割的部分。在先進人物、典型人物的報道中,親情、愛情、友情成了理解人物內心世界和成長曆程必不可少的因素,人物形象變得更為血肉豐滿,可親可敬。”⑥
第三階段是1997年到2002年。這一階段的新聞報道更加關注弱勢群體的生存狀態和更加強調對於生命的尊重。因為國家產業結構的調整導致很多國有大中型企業的工人麵臨下崗再就業的窘境,他們的生存、生活問題成了國家和社會關注的焦點。《小額信貸由農村引入城市,扶助下崗女工自謀職業》《浙江貧困農民依法享有最低生活保障》等報道了黨和政府對於低收入人群的扶助措施,雖然這些弱勢群體生存條件很困難,但是他們的發展權和人格尊嚴是受到國家、政府的尊重和保護的。
第四階段是2003年到2012年。縱觀這十年,是我國媒體業快速發展階段,從媒介手段的單一性到多元化,報紙的改革,電台電視的擴張,網絡媒體的日新月異,受眾可以從各個媒體平台獲得比以往更為豐富、及時和直觀的信息。這個階段的人文關懷涉及的方麵較過去要寬泛和細致,其特點是重視輿論監督,擔負社會責任,扶助底層民眾等等。例如2003年各媒體關於“非典”事件的報道,從最初的無從得知引起社會恐慌到最後推進了新聞製度的進步,逐步實現著媒體社會監督的功能。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全國媒體爭相報道,從救助傷亡人員到監督社會捐贈財物的發放和使用再到關注災後重建等出現了一係列強有力又極富情感的報道。2011年從“動車脫軌事件”、“郭美美事件”到“小悅悅事件”的新聞報道對國家職能部門、社會慈善機構和社會道德等各方麵進行了拷問和思考,從一定程度上喚起了大眾對於國家、政府、社會、同胞的關心和責任感,也建立了大眾對於社會監督、知情權等層麵的信心。
2、對我國新聞報道中人文關懷錯位與缺失的反思
經濟的發展,社會的變化在改變著人們的心態,在愈發浮躁的環境中,我國新聞報道在人文關懷方麵也出現了錯位和缺失的現象,表現在:
第一,“熱星冷民”現象。一些媒體關注娛體界的明星大腕兒,大至事業,小至戀愛生孩子,他們津津樂道,忽視了更為廣泛的普通百姓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