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賦予著作權人“壟斷性質的個人利益”,但在版權製度製定中不存在純粹意義上作為私權的版權和完全致力於保護所謂私權的版權法。盡管版權製度中對版權的保護是對著作權人利益的維護,然而其根本目的還是鼓勵知識的創新,促進社會的發展進步。此外,版權法也規定隻保護思想的表達形式不保護思想內容本身,對作品的合理使用中對使用目的的規定、對使用適度的規定都體現了國家的政策取向。如果把每一個消費者都當成“侵權者”,將一切利用行為視為盜版,這樣就完全異化了製度,使得版權製度保護的目的不是鼓勵創新,而變成保護中間商的攫取利益的工具,反而是極大地阻礙了知識傳播,影響了知識文化的擴散並製約了國際交流與創新。②
3、需求偏好相似理論的擴展延伸
在圖書版權貿易中,由於文化環境的差異,導致在文化認同感、文化接受水平上都有所不同。根據瑞典經濟學家戴芬·伯倫斯坦·林德於1961年在其論文《論貿易和轉變》提出的需求偏好相似理論,又稱重疊需求理論或代表性需求重複理論,認為一國的需求偏好決定於該國的平均收入水平。兩個國家的消費者需求偏好越相似,一國的產品也就越容易打入另一個國家的市場,因而這兩個國家之間的貿易量就越大。③林德從需求的角度解釋貿易產生的原因,認為經濟發達國家之間的對產品的需求有相似的要求,那麼發達國家之間更能產生貿易,反之,發展中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則更容易發生貿易。
三、辯證認識我國圖書版權貿易逆差合理性
對於我國圖書版權貿易長期處於逆差的狀態,國內學者持有不同的態度。有學者認為中國版權貿易逆差的現狀已影響到中國的經濟與文化地位,必須加快版權貿易情況的扭轉變逆差為順差。而有的學者則認為版權貿易逆差有存在的必要性,不主張極力通過行政手段扭轉版權貿易逆差。如中國版權保護中心常務副主任齊相潼認為,“不主張純粹用數字來評價版權貿易問題,也不主張消除逆差這個提法。版權貿易實際上是一種文化的貿易,不能與一般的物品貿易相比較。就像從國外引進資金一樣,我國目前也需要引進國外的先進文化,特別是先進的科技成果,而圖書正是科技引進的載體。”圖書版權貿易的順逆差絕不隻是一個數字上的反映,而是對我國圖書版權發展現狀的反映,“從社會發展階段、國家綜合國力、曆史文化傳統以及統計口徑等宏觀微觀環境考慮,不能簡單地對二者進行量的比較。”④
對待我國圖書版權貿易逆差的合理性問題,一方麵要看到逆差存在的必然性,我國圖書消費結構不合理、圖書出版失衡,文化產業還存在著很多問題;又要看到加入世貿組織後,要積極應對國外成熟出版機構的衝擊,看到我國文化產業的優勢,發揮傳統文化的資源優勢,同時不放鬆對原創圖書的創作。基於一分為二的理性認識後,依據我國文化經濟發展狀況和我國經濟文化大國地位,筆者建議從以下幾點入手,進一步規製我國圖書版權貿易。
1、注重原創圖書的版權開發,扭轉圖書消費結構失衡
圖書出版的失衡主要由圖書消費結構不合理引起。我國目前還隻是經濟大國而非經濟強國,對文化消費特別是圖書消費還存在觀念上的差別,直接影響圖書生產的種類、質量。圖書消費集中在教材教輔上,導致其他種類的圖書麵臨生產疲軟、原創動力不足的問題。國內在高層次的科技文化圖書出版上能力較差,無法滿足國內受眾的需求,仍需依賴版權貿易的引進,先進教育知識文化的出版依然是我國出版產業的短板。
目前我國圖書版權的輸出仍然依附傳統文化,輸出內容集中在古典文學、中醫草藥、武術等方麵。由於傳統文化本來就難以理解,要翻譯成他國文字更是困難,所以選擇輸出的地區也集中在港澳台等華人地區。但也要充分認識到傳統文化是我國文化資源的瑰寶,它的開發利用價值不可限量,在傳統文化的開發和利用上,不能像一般快餐文化一樣求快求變,而應該作為一項長期工程來對待,將我國傳統的經典文化變為全世界人民共同享有的精神財富。中國圖書版權要走出去,還需加強原創圖書的版權開發,在圖書選題策劃的時候就要樹立好版權貿易的意識,不能等到圖書出來後才想到版權貿易。入世後,麵對國外成熟的版權貿易機構的衝擊,本就脆弱的我國的圖書版權貿易更應該注重原創圖書版權貿易的開發,積極應對入世後圖書版權貿易中的機遇和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