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圖書版權貿易應基於公眾利益的考慮,減少政治意識涉入
入世前我國版權貿易逆差是10:1,入世後至2011年縮小為1:2.5。按一般情況,圖書版權逆差的縮小表示本國文化地位的提高,知識創新能力的增強,圖書版權貿易發展在市場行為調節下的結果,但是分析我國版權貿易逆差比例的縮小的主要原因並非如此。
我國大力倡導文化要“走出去”,圖書貿易和圖書版權貿易是其重要形式。但我國的圖書版權貿易體製還非常的脆弱,還依賴於政府的資金和政策扶持。2007年北京國際版權貿易研討會上,國家版權局版權管理司司長王自強認為,“雖然2006年中國出版界在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和法蘭克福書展兩大版貿平台首次實現貿易順差,但這不是常態,是在‘政府搭台,出版單位唱戲’特定形勢下形成的,中國圖書版權貿易在相當長時間內引進大於輸出的狀況仍將繼續,總體格局不會發生根本變化。”依賴政府的文化“走出去”,版權貿易“走出去”更像是版權貿易“送出去”。借助國家政府的權利優勢,為版權貿易搭建平台,比如各種國際國內書展、依賴英文翻譯的圖書項目等,不可否認,確實起到了宣傳中華文化的目的,在版權貿易發展中有一定程度的突破,但是這都是以國家大量財力投入為代價的。這種高投入、高成本、無盈利的方式,從長遠來看,像中國這樣經濟尚不算發達的國家是難以承受的。版權貿易中有時候政府不但搭台還扮演規劃設計者的角色,政府是項目出資方、項目審定者、項目實施情況的監督人,主要表現為政府製定指導目錄並以此遴選重點企業和重點項目。比如,在國內翻譯的大型中英文圖書《大中華文庫》的近百種中隻有3種被國外挑選進行版權貿易,這種帶有政治行為的版權貿易不但沒有使資源得到有效利用,還造成了資金的大量浪費,類似的還有《熊貓叢書》。要促進版權貿易的發展,還是要由文化宣傳型向經濟宣傳型方向轉變。
圖書版權貿易逆差問題牽涉經濟、文化、法律製度、人才培養等多個方麵,所以國家在製定方針政策時不能單純追求順差還是逆差這一數字的概念,更應該把圖書版權貿易作為一個文化性的經濟問題來處理,發揮市場配置的基礎性作用,並配合政策導向的調整。積極參與到國際版權合作中去,將國際先進的版權貿易理念與我國版權貿易發展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致力於我國圖書文化產業的發展,圖書版權貿易的發展,使得圖書版權貿易逆差向順差的轉變是一次曆史性的變化,而非政府行為下逆差向順差僅為一個數字的轉變。□
參考文獻
①姚德權、趙潔,《中國版權貿易研究綜述》[J].《國際經貿探索》,2007(1)
②蔡四青:《國際技術貿易與知識產權》[J].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③張宏偉,《中國圖書版權貿易影響因素測度研究——基於需求偏好相似理論的擴展和應用》[J].《出版科學》,2011(2)
④張誌林、陳丹、包韞慧,《對北京地區圖書版權貿易現狀的量化分析》[J].《出版發行研究》,2004(1)
(作者單位:四川民族出版社)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