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網民素質參差不齊,網絡言論缺乏約束
根據《第3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的數據顯示,截止2013年6月底中國網民規模已經達到5.91億。按受教育程度劃分,中小學及以下、初中學曆人群占比分別為11.2%和36.3%,相比2012年年底尤其初中人群升幅明顯,這顯示了中國網民向低學曆人群擴散的趨勢。而在網民的職業結構上,學生和個體戶/自由職業者占據了網民總體的44.6%,並且退休和無業/下崗/失業群體在整體網民中的占比上升,這說明互聯網的使用門檻逐漸降低,向經濟條件相對較差的群體擴散。這一係列數據顯示我國網民數量日益增加,但是卻向著低學曆低收入人群擴散,由此可見網民素質有待提高。
在網絡環境中,匿名性傳播的特性,對於言論並沒有太嚴格的限製,因而容易導致情緒性煽動傳播和虛假信息的傳播,致使網絡媒介審判的發展情緒性因素增多。當一些社會事件引發關注的時候,缺乏理性思考的言論開始在網上宣泄,形成強大的輿論壓力。而這些“民憤”往往對法官在量刑上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可能導致法官不能僅僅依據案情來進行裁斷,而要考慮到案件在社會上的接受程度。
二、防範網絡時代媒介審判的措施
1、提高網民素質,加強言論規範
提高法律普及教育顯得尤為重要。網絡時代媒介審判的產生,多是由於事件激起民憤,網民們一時受情緒主導,簡單地認為犯了事情的壞人就要重罰。缺乏對法律的了解和認識,缺乏對事情的理性思考。因此提高網民素質,進行法律的普及教育是防範網絡時代媒介審判的當務之急。同時利用學校及公共平台進行教育,引導人們在信息浪潮中尋找真實可靠的信息,做一個有判斷力、充滿理性的網民。
2、加強媒體引導,做好把關人
新聞工作者不能一切以市場為導向,當事件成為熱點時一定要保證真實、公正、客觀的進行報道,擔負起媒體的社會責任。堅持報道的客觀性,對於與案情無關或者尚未被證實的消息不能以訛傳訛。對各種信息在傳播前要進行過濾和考證,營造良好的網絡信息傳播環境,避免盲目從眾現象的出現,對事件持一種理性的態度,才能避免網絡媒介審判的出現。隻有媒體做出良好的表率,才能更好地引導網民注意自己在網絡中的言論發布。同時媒體應當做出正麵的輿論引導,引導網民理性看待案件,維護司法獨立。
3、構建健康網絡環境傳遞正能量
我們要利用好網絡這個自由平台,激濁揚清,傳遞正能量。例如網民通過搜集各類新聞照片進行認真比對,最終揪出貪汙官員“表叔”楊達才。又如甬溫線特別重大鐵路交通事故時,在事故僅發生4分鍾後,車廂內乘客就發布了第一條微博消息,這一消息要比傳統媒體的報道快40多分鍾,網絡媒體的快速性在這時體現出了它的優勢,第一時間傳遞了事故消息,讓有關部門可以及時進行搶險救人。我們要鼓勵網民在網絡中發布真實可靠的言論,營造良好的網絡環境,防止網絡媒介審判等不良現象的發生。
結語
網絡媒介審判相對於傳統媒介審判發展更加快、影響範圍更加廣,這對於良好網絡信息傳播環境的營造具有重要影響。網絡媒介由於其自身的特性顯得更加難以把握和規範,而這種規範和把握不僅僅需要國家政策的引導,媒介和網民也要注重自身素養的提高,這樣才能從各個方麵建立良好的網絡環境。□
參考文獻
①劉毅:《網絡輿情研究概論》[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②魏永征:《新聞傳播法規教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209
③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陝西人民出版社,2004
④王軍、李王穎,《互聯網信息時代的輿論監督與司法——以杭州飆車肇事案為例》[J].《現代傳播》,2009(4)
⑤劉娟、唐中科,《媒介審判——媒介權力的異化》[J].《新聞愛好者》,2009(9)
⑥孟麗娟,《媒介審判的新發展——網絡媒介審判分析》[J].《安徽文學》,2010(5)
⑦陳碩,《網絡時代的媒介審判》[J].《江淮論壇》,2010(5)
(作者:重慶大學新聞學院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