傑姆遜對中國偉大作家魯迅及其作品的研究也有許多新的發現。他認為西方文化研究中忽略魯迅是一件令人遺憾的事,這說明作者對魯迅是非常認同的。尤其是他對魯迅作品的分析,比如文章中提到的《狂人日記》和《藥》兩部作品,他看到魯迅筆下所描述的關於個人命運的故事總是與大眾文化和社會受到衝擊的寓言相聯係的。但是,在他的分析論述中,卻是運用西方話語結構和西方文學手段,比如,他用弗洛伊德、心理學語言以及西方存在主義來分析魯迅筆下的人物,這不免使他帶有西方人特有的優越感。
在對於“個人和力比多”的分析中,他也有獨特的論斷。當然也是通過對比來談的,在第三世界文化中,“力比多”並非西方人指的“性欲”,而在魯迅筆下主要指的就是關於口腔階段的一係列驅體問題。傑姆遜在“吃”字上大做文章,體現它在中國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正如有人調侃西方電影和中國電影一樣:“西方電影中少不了‘脫’,中國電影中少不了‘吃’”。根據我們的觀影經驗,細想一下也不無道理。
在對第三世界文化的論述中,傑姆遜還提到了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文學及電影,他們的作家也有著和魯迅一樣的困境——渴望改革和更新社會,他們的作品總帶有強烈的諷刺性。從傑姆遜所舉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出,作品中所體現的也並非對一個人的詛咒多進行的諷刺,從更深層次來看,便是對宗教儀式的詛咒,於是第三世界文化中民族寓言的獨特性再次得到證實。
三、第三世界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不可小覷
當然,傑姆遜對第一世界的提醒也是明智的。他引用黑格爾關於“奴隸主和奴隸”這一關係,來巧妙地形容第一世界(尤指美國)和第三世界的關係。他將美國比作上層奴隸主,表麵看有著很大權力,它主導和控製著“奴隸”的自由。換句話說,就是它處於高高在上的位置,第三世界國家隻能“臣屬”於它。表現在文化方麵,就是一種“主動輸出和被動接受”的關係。但是,作為第一世界國家,應該清醒認識到這種位置關係的不確定性,正如中國的一句古話所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所以,二者無固定位置,似乎美國還沒有真正意識到。
談到第一世界文化和第三世界文化,那不得不說整個世界的文化。歌德提出的“世界文學”對於重新建立文化研究有著重要意義。如果說,把各國的文學集合在一起稱為“世界文學”,或者說“世界文學”由第一世界文學、第二世界文學和第三世界文學所構成的,那麼,“世界文學”這個整體概念是絕不能離開各個部分的。任何一部分的缺失或輕視,都會造成其不完整或不完美。第三世界文化作為獨立、自主的文化,在整個世界文化中的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第三世界國家有著悠久的民族文化傳統,這種民族文化不會因為被殖民化或貧窮而喪失其價值。就中國來說,中華上下五千年悠久曆史孕育的優秀民族文化仍然璀璨奪目。如“四大發明”,不僅對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推動作用,當它傳至西方時,可以說對於整個世界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就目前來看,中國的文化也逐漸被世界所認可。比如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如:中國的功夫、神話、傳說、中醫等越來越多呈現在世界電影的銀幕上。比如《碟中諜》中,中國上海的城隍廟;《功夫熊貓》中,具有中國特色的建築、食品、服裝,當然最主要的就是“功夫”這一元素;最近上映的一部翻拍自1990年同名經典電影的新版科幻大作《全麵回憶》中,也加入了大量的中國元素,影片中表現的殖民地,打造的非常具有東方特色,到處可見的華裔臉孔、繁體字的招牌以及打著油傘穿著旗袍的行人等等。或許國外電影將這些中國元素甚至是我們的某種情懷運用到電影產業裏,是為了拉近與中國影迷的距離,但這種做法其實也讓更多人了解到中國文化,促進了中國文化的傳播。
結語
在全球化語境下,第三世界國家堅守本民族文化,並不是說閉關自守,不與國外有任何經濟、科學、文化等方麵的交流和往來,而是在文化多樣性的今天,如何在國與國的文化聯係中,本土文化不受到侵蝕。當然,不能因為怕被侵蝕,就完全抵製和排斥。在全球化的語境下,我們必須與這個世界緊密聯係起來,了解其發展趨勢,從而使自己作出調整,並不斷提升自己。尤其在文化方麵,在後現代主義中,在多種文化並存的局麵下,必須凸顯本民族文化特色,使其獨樹一幟,真正地實現與第一世界文化的“對話”。□
(作者: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12級戲劇與影視學專業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