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全球化語境下第三世界文化如何堅守(1 / 2)

全球化語境下第三世界文化如何堅守

讀書筆記

作者:李丹

【摘要】如今,全球聯係不斷增強,國與國之間在經濟上相互依存,隨著全球化勢力不斷擴張,也逐漸影響到教育、文化等領域。尤其是國際間的文化影響,各種文化的融合和創新也影響著人們的價值觀念。文化的全球化一方麵來說是好事,但是另一方麵要防止文化的同質化、殖民化,更不能讓文化全球化來消融民族文化。

【關鍵詞】全球化第三世界民族文化寓言性

弗雷德裏克·傑姆遜的文章——《處於跨國資本主義時代中的第三世界文學》中分析,在全球文化輸出中,西方發達國家處於中心地位,起著主導作用,占有絕對的主動權,而第三世界國家隻能夠被動接受,從而去認可。之所以會出現主動輸出/被動接受的局麵,當然是和其背後的政治、經濟等語境密切相關的。第三世界國家經濟相對落後,對於第一世界的先進科技和文化逐漸形成依賴,或可美其名曰“借鑒”。久而久之,第三世界國家的優秀民族文化逐漸隱藏起來,失去了本土特色。從而,民族文化傳統麵臨威脅:母語的流失、文化的貶值等。那麼,第三世界國家如何在後殖民語境下,在全球化浪潮中,堅守住民族文化這方淨土並使其發展壯大成為特色文化呢?

一、第三世界文化中彰顯的集體意識和民族意識

傑姆遜作為美國著名的馬克思主義者,在對第三世界文化特征的分析中,認為建立第三世界文化或話語結構十分重要。當然,他是將第一世界文化與第三世界文化對比分析的,二者不是獨立自主的而是始終發生著各種關係,所謂既有聯係又有區別。這裏的聯係是說第三世界文化被第一世界文化侵略或同其進行搏鬥,而區別主要是在資本主義文化中,第一世界文化表現出的個性與社會的分裂,而在第三世界文化中,個人的命運總是包含在大眾文化之中的。由此看來,第三世界文化特色就顯而易見了,那就是強烈的集體意識和民族意識。

筆者也非常認同傑姆遜所說的第三世界文化中個人與社會的緊密聯係,即集體意識和民族意識。就像我們從小就被教育為要有集體榮譽感和責任心,比如參加一些比賽時,尤其是像拔河、踢足球等體現集體意識的項目時,老師在賽前鼓勵話語中總會說:“你們不是代表個人,而是一個集體,所以在比賽中要配合默契,不要拖後腿,要有集體榮譽感,爭取為咱們班集體爭光添彩”等等。於是乎,我們的集體觀念和意識就是這樣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的。此外,一些書籍和影像也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比如,我們的抗日民族英雄、愛國將領吉鴻昌,我們在書本上或電影中看到他的先進事跡,並為之感動。當所有外國人歧視中國人的時候,他在自己的胸前掛著“我是中國人”(I am Chinese),他偉大的愛國精神和民族意識令我們肅然起敬。

而這種民族意識在西方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看來已經過時了,他們覺得這種民族意識會在後現代主義的影響下被取代,筆者覺得這種觀點是有失偏頗的。第一世界國家認為第三世界文化屬於老生常談甚至較為幼稚,他們覺得已經不能從中分享信息的新鮮感和對社會的關注,傑姆遜對其做出了解釋,那是因為“人文的貧困”。他進一步闡釋道,對於第三世界文化,如果僅僅是為了通過閱讀部分文本而使得感性知識得到發展,不去閱讀其他文本或不能夠以各種方式去閱讀,那麼就很難發現其中蘊含的深層意義。正如海明威提出的“冰山原則”,他認為文學作品,文字和形象是水麵上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才是水麵下的“八分之七”。這是傑姆遜對第一世界文化知識分子的提醒,也是對美國人的提醒。筆者認為,由於一些文化遺產的環境和樣式已經顯得過時,無法從中獲得滿足,這不是關鍵問題,其實作為求知欲非常強的人或者說知識分子就應該懷著一顆好奇心將其有效閱讀並重新估量它的價值和意義。正如傑姆遜本人一樣,從他的文章中,我們看到他對許多國家的知識分子及其作品有著深入的研究,從而發現作家的偉大之處以及作品本身的價值,並得出結論:“所有第三世界的本文均帶有寓言性和特殊性”。

二、第三世界文化中體現的寓言性

第三世界文化中的寓言性是第一世界文化中所欠缺的。這不僅僅是傑姆遜對美國、對第一世界的提醒,也是對第三世界的提醒。如果說他的提醒有著輕重之分的話,那當然也是和他的身份有關的,作為一個美國人,意識到了兩個世界所存在的巨大的文化差異,並提醒國人去認識和嚐試理解另一個世界的寓言視野的重要性,這是意識形態所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