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關公文化的旅遊傳播推廣現狀與對策
文化廣場
作者:餘依思 陳紅蓮
【摘要】荊州是關公文化的發源地,關羽讓荊州這座城市有著深厚的曆史情結、人文情結。本文分析了荊州關公文化傳播推廣現狀,並就如何構建荊州專有符號,加大荊州關公文化傳播力度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荊州關公文化旅遊傳播推廣
關公本名關羽,字雲長,出生於公元160年,卒於公元219年。關公在其近六十年的一生中,策馬橫刀,馳騁疆場,征戰群雄,輔佐劉備完成鼎立三分大業,譜寫出一曲令人感慨萬千的人生壯歌,被後人推舉為“忠”“信”“義”“勇”集於一身的道德楷模,並成了中國封建社會後期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士農工商廣泛頂禮膜拜的神聖偶像。關公形象和文化在流傳的千百年間,深受普通百姓、知識分子和上層人士的擁戴。關羽從一位曆史上的英雄人物,逐步發展為圓融三教、和睦民族、覆蓋全社會、延伸海內外的忠信義勇化身,一個中華民族廣泛認同和崇拜的符號。
一、關公文化源遠流長
一部《三國演義》一百二十回,就有八十回寫到荊州。荊州是三國曆史的縮影,一部三國曆史,也可以看作荊州之爭的曆史。諸如劉備借荊州、關羽守荊州、呂蒙襲荊州等等重要事件,都發生在荊州。
關公文化源遠流長。關公文化在更複雜的社會關係方麵,比以血緣宗親為基礎的孝悌文化有更豐富和現實的內涵,因而在今天應予以特別重視。《三國演義》著力描寫關羽的義,關羽身上義的色彩實際比忠表現得更為突出。不僅表現為一種對劉備生死不渝的忠義,而且表現在信守然諾、知恩圖報(辭曹歸劉和放曹),關愛部下、寬仁大度(“善待卒伍”和小說虛構的義釋黃忠)等方麵,使關羽成為集忠義、信義、仁義於一身的“義絕”的典型。①義對老百姓來說是最親近、最實際的,人民群眾敬崇關羽,在很大程度上是敬崇關羽所表現的義,敬崇那個義重情長的關羽。待事以忠,待人以仁,以義取利,以勇精進,這種精神如今已然成為民族精神和大義,②成為社會發展與和諧的根本。
可以說,荊州是關公文化的發源地,關羽讓荊州這座城市有著深厚的曆史情結、人文情結。關羽是蜀漢名將,一生忠義仁勇,誠信名冠天下。其由將而侯而王而帝而聖的1800多年,就是關公故事精神流傳-信仰風俗出現-關公文化形成的過程。
唐代詩人劉禹錫《自江陵沿流道公》言:“行到南朝征戰地,古來名將盡為神。”由於荊州扼守長江中遊要道,既可北上襄樊,直達中原;又能東去江漢,順流江淮,在荊州成神的關公神跡及形象,也會順著這條東西南北的通途大道,傳播到四方。至今海內外華人,仍然有關老爺、關帝君、武聖人、關帝公、關聖、恩主公、帝祖公等敬稱。
二、荊州關公文化傳播推廣現狀
近年來,全國各地通過各種形式,大力弘揚關公文化,積極促進關公文化旅遊事業的開展,使關公文化旅遊事業大有起色。荊州在關公文化的旅遊傳播推廣方麵有優勢也有劣勢,優勢為關公文化源遠流長,知名度高且荊州交通便利;劣勢在於旅遊基礎設施不夠完善,知名的旅遊勝地數量不多。在關公文化受到大力推廣的今天,我們應該以人文旅遊為主,生態為輔,在推廣過程中,應著重於宣傳與關公相關的著名故事及傳說。同時要避免走低端旅遊發展路線,將荊州豐富的關公文化資源轉化為產業鏈,使“吃、住、行、遊、購、娛”形成一條龍。
1、荊州的城市形象定位缺乏一致性
荊州2012年的城市形象宣傳片《楚楚動人》裏麵沒有明確地宣傳荊楚文化或關公文化。眾所周知,荊州是楚文化的發源地,宣傳楚文化是毋庸置疑的。荊州的“旅遊興市”戰略部署中明確提出:加快三國文化暨關公文化研究、利用和轉化等文化建設應是題中之義。關公的故事流傳甚廣,這是一種特有的文化現象,也是一種特有的文化財富。城市形象宣傳上定位的明確能促進城市和諧穩定發展,有利於城市精神文化和曆史文化的提煉,從而發展城市的個性文化。③
2、荊州的城市建設缺乏特色
盡管荊州有不少古建築,圍繞關公為主題的居多,但看不到具有明確文化內涵的城市標誌物,城市活動場所。從視覺上看,千城同貌,荊州的城市麵貌與其他城市麵貌基本雷同,昔日極具特色,風姿萬千的城市麵貌急劇消退,采用的都是大城市的風格。城市具有特色,才能更明確地打造自己的名片。
3、荊州的關公城市精神未成為品牌
城市精神是指在一個城市的發展成熟過程中,受曆史、文化、氣候、地貌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形成的專屬於該城市的氣質特征。提到荊州,人們第一印象是“關羽大意失荊州”,下意識提醒自己“做事不能大意”,簡單如斯。從偉人到凡人,好忠義,多智慧,點點滴滴荊州城。人——是荊州最美的風景。關公城市精神並沒有中心點,多年來也沒有一個明確的精神標誌,沒有形成品牌,這是荊州關公文化的旅遊推廣中的一大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