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農民工的報道淺表化主要原因是傳媒與農民工的距離還是“不夠接近”,這包括物理距離上和情感距離上的雙重“接近”。從收集的文章中,可以發現大部分是些政策解讀,而深度挖掘農民工生存狀況的文章很少,也就說明記者並沒有真正接近農民工采訪到一手資料。記者與農民工的情感和空間都有一定的距離,這種“距離”往往從其所寫的報道裏流露出來。
三、農民工媒介形象的傳播對策
大眾媒體理應將農民工群體納入其傳播活動的視野,客觀公正的呈現農民工群體真實全麵的形象。
1、加大報道力度、廣度和深度
通過上文的分析可知主流媒體對於農民工這一群體的關注度不高,一般的報道也不成體係。媒體應對農民工群體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報道,不僅要加大報道的力度,還應增加報道的覆蓋麵,在版麵及議題設置上開闊視野,通過不同角度的解讀,並加強報道的深度,提升媒體的感召力,使農民工群體得到各方更多的關注。
2、在報道中堅持公正客觀、公平正義
媒體在農民工報道中應以平等的視角,尊重的心態,做到公正客觀。對於農民工群體的不良現象,要深究其產生的根源,在解讀好現象的同時,還應多做預測性報道,給受眾提供全方位的信息,並避免刻意突出當事人的社會身份。
3、報道要體現對農民工群體生存狀態的關懷
在策劃選題方麵不僅要客觀、全麵,而且要增強策劃意識,多關注農民工這一特殊群體的權益,如農民工就業難、看病難、子女受教育難等問題。此外,應滿足農民工這一社會群體多方麵的信息需求,提供多方麵的信息服務,盡可能為其提供足夠的話語表達空間。
結語
通過分析28年來《人民日報》的農民工報道,發現《人民日報》對農民工群體的再現中存在偏差,主要表現在:再就業者個人特征、困難和幫助、再就業理念、家庭角色等幾個方麵,這些偏差都源於《人民日報》的轉述動機。如何更好地對農民工進行報道,傳播農民工媒介形象,成為諸多媒體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將麵臨的一個共同問題。媒介在農民工話題報道中,要更多關注具有典型意義的普通農民工的真實境遇,充分展示農民工的奮鬥曆程,傳播各個層麵的農民工形象,為曆史記錄完整的農民工形象。□
參考文獻
①劉懷廉:《中國農民工問題》[M].人民出版社,2005
②盧國顯:《農民工:社會距離與製度分析》[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③宣寶劍:《媒介形象》[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
④龍平,《農民工問題報道中媒體的責任》[J].《科技信息》,2006(10)
⑤劉謙、劉丹,《農民工報道的新探索——評中國青年報“新生代農民工係列報道”》[J].《新聞實踐》,2006(2)
⑥許向東,《試論農民工報道中傳播者的偏見與歧視現象》[J].《國際新聞界》,2008(2)
(作者:江西師範大學傳播學院2011級碩士)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