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農民工媒介形象傳播的問題與對策(2 / 3)

(5)報道版麵。數據顯示,《人民日報》關於農民工的報道主要集中在要聞占14%、經濟占12%、新農村占10%,政治與法律占7%等板塊,並且這些板塊報道量加起來比例過半,這說明《人民日報》對農民工的關注大多集中在報紙的重要版麵,這側麵反映出主流媒體對農民工問題的關注,同時也映射出其報道不夠多元化,多集中於政策的宣讀與各種法律援助等全局層麵來報道,並沒有完全貼近於農民工的生活狀態和精神世界。

2、農民工媒介形象傳播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農民工群體的媒介鏡像直接影響著社會對農民工群體的整體認知,影響著農民工群體的社會形象和社會資源配置。本文以《人民日報》對農民工報道為研究對象,研究媒介在對農民工形象塑造及傳播中存在的問題並探尋原因,是為了讓媒介更好的還原農民工最真實的生活狀態,使受眾除去各種刻板印象,全麵了解農民工群體。

(1)媒介傳播對農民工形象的弱勢化。農民工在媒介中沒有話語權,導致其處於弱勢狀態,而且大眾媒介在對農民工的報道中也大多是把農民工歸為需要被幫助被關懷的一類群體,農民工報道中作為“主角”的農民工配角化也是其被弱勢化的表現之一。筆者在整理《人民日報》的文章時發現,該報報道的主體是各個方麵針對農民工所做的事情,農民工隻是一個對象而已,“主體缺位”讓農民工限於尷尬的地位。

農民工形象傳播過程中出現弱勢化的現象,究其原因,其一,《人民日報》作為黨報,其為營造對農民工的關懷,引導社會對農民工群體的關注,報道時所選取的角度大多是政策的利好性和政府關懷度,以至於對其報道趨向於同情,農民工便無形中被弱勢化了。其二,農民工在媒體上沒有話語權既是其弱勢化的標誌也是影響其弱勢化的主要原因。

(2)媒介傳播對農民工形象的模式化。報道形式的模式化。以《人民日報》為例,其在報道題材和體裁的選擇上實現了多樣化,使受眾從多麵來了解農民工。但是,其在報道的敘述上帶有明顯的模式化傾向,趨於使用:(某地/某人)十(動詞)十農民工/農民工子女+(謂語/謂賓),諸如此類的標題形式。如此模式化的標題和內容不利於凸顯單個新聞報道的價值,也不利於農民工形象的完整傳達和正確解讀。

形象塑造的模式化。這種模式化普遍存在於國內的各大媒體中,妖魔化、汙名化、對農民工形象的描述扭曲和失真,已成為許多媒體對農民工形象塑造的通病。《人民日報》的數據分析顯示,負麵報道隻占所有報道的9%,其對於農民工報道秉承客觀公正的報道原則,但對農民工報道多把農民工定位於社會的弱勢群體,是需要被關懷救助的對象,這種形象的描述顯然有失偏頗。媒體的這種模式化傳播,使得農民工形象越來越多的在社會成員心裏形成負麵的刻板印象,並影響其在現實生活中對這一群體的正確認知。

傳媒受製於這兩種模式化的局限對於農民工形象的健康傳播帶來阻礙。首當其衝的動因便是媒體自身的取向,每個傳媒機構有其自身的市場與受眾定位,由此帶來傳播理念迥異。其二,傳媒人自身的職業道德和新聞理念也是影響農民工形象塑造的關鍵因素。如果新聞工作者多些創新,就不至於報道形式千篇一律,多些責任感和職業道德感,就不至於矮化農民工形象。

(3)媒介傳播對農民工形象的淺表化。傳媒對農民工的報道淺表化主要體現為其刻畫農民工形象不夠全麵,不夠深刻。從《人民日報》報道時間上,我們可以分析出媒體對農民工的報道集中在年關。另外從對《人民日報》文章的統計發現,報道中的文章多局限於報道事實的消息類稿件,而對於深度挖掘農民工生活、內心世界的文章則少之又少,對於農民工的報道也僅停留在表麵化的敘述,缺乏深層次的分析與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