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農民工媒介形象傳播的問題與對策(1 / 3)

農民工媒介形象傳播的問題與對策

調查研究

作者:張思遠

【摘要】本文采用內容分析法,通過對《人民日報》1983年至2011年這28年間的所有關於農民工報道,進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探析農民工媒介形象傳播的問題、產生問題的原因,以及大眾媒體在報道中所能采取的傳播對策。

【關鍵詞】農民工媒介形象媒體報道

2006年國務院下發的《國務院關於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幹意見》中這樣描述農民工:“他們是我國改革開放和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湧現的一支新型勞動大軍,已成為產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媒介高度化的社會中,傳媒描繪的農民工形象在很大程度上為人們提供了認知農民工的模式,也影響著農民工群體的自我定義。本文以《人民日報》為數據來源,對1983年到2011年間所有關於農民工的報道進行了整理,對報道的議題、內容、傾向等作了總結,通過樣本分析了解主流媒體對農民工報道的概貌,及農民工媒介形象傳播中存在的問題、原因,並提出正確塑造農民工媒介形象的相應對策。

一、農民工媒介形象傳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1、1983年至2011年《人民日報》對農民工報道的總體情況

筆者采取內容分析法,以每則樣本新聞為研究單位,利用報道數量、報道時間、議題、情感傾向、報道版麵等變量得出媒體對農民工報道與傳播的總體情況。

(1)報道數量。從下圖《人民日報》報道數量的曲線圖來看,其一,其報道數量隨著年份的不同有著上升與下降的趨勢,但從1983年開始,報道數量呈上升的趨勢;其二,從1983年到2011年這28年間報道量有幾個時段的高峰期,如1995年,1998年,2007年等,報道高峰期的出現必然是各種因素合力的結果,如國家層麵上的方針政策上的變動,社會環境的變化,文化發展的需求等,從報道數量的變化可以探尋出農民工媒介形象的嬗變過程。

(2)報道時間。我們將1983年到2011年間所有關於農民工報道的文章按照全年的三個時間段來劃分,數據顯示,1—4月份的文章量共520篇,占到總數的42%,大於其他的月份;9—12月為373篇;而5—8月份的報道量僅為184篇,占全年的17%,與其他兩個時間段相比數量有明顯的落差。《人民日報》作為國內引導輿論的主流媒體,報道量分布如此不均,正是反映了新聞工作者在傳播農民工形象時,或是在政策應景,或是在年關出稿量多的時候才關注到農民工群體,這些因素不利於全麵展現農民工形象,媒介的這種選擇性注意讓受眾對農民工形象了解不全麵。

(3)報道議題。《人民日報》1983年到2011年間所有關於農民工的報道共1127篇,數據顯示,報道中關於農民工的生活生存現狀、權益保障、關懷救助、求職就業、方針政策這五大議題占了所有報道的80%。媒體對農民工議題的設置主要偏向於對其的各種救助、生活現狀和國家方針政策的宣講,反映了《人民日報》等國內大眾媒體對農民工問題的關注和對其充滿同情從而提供救助的善意行為,當然,這種關注與幫助是以把農民工形象模式化為弱勢群體來對待的。

(4)報道傾向。《人民日報》對農民工報道的情感傾向中,中立的比例近60%,占了報道量的一半多,這表明《人民日報》對農民工的報道恪守了新聞報道的客觀性原則,比較客觀詳實地描述了農民工的多麵形象。對於農民工負麵報道所占比例還不到10%,這也反映出黨報其視角更多側重於對國家政策的宣傳以及農民工媒介形象的健康塑造,但對於農民工負麵報道則采取一言以蔽之的方式。這種報道方式容易讓市民對農民工的形象形成刻板印象,不能全麵的真實的了解農民工真實的生存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