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網絡群體極化現象的成因及動力機製(3 / 3)

二是集體無意識心理。集體無意識是由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最先提出的一個著名的分析心理學理論,是指“由遺傳保留的無數同類經驗在心理最深層積澱的人類普遍性精神。……它(集體無意識)自身存在而不依賴於個體經曆,以一種不明確的記憶形式積澱在人的大腦結構之中,在一定條件下能被喚醒、激活。”⑧集體無意識心理是群體心理的背景和底色,在集體無意識心理作用下,群體中的個體介入群體越深,就越會失去自我意識和自我理性,“在集體心理中,個人的才智被削弱了,從而他們的個性也被削弱了,異質性被同質性所吞沒,無意識的品質占了上風。”⑨在網絡群體極化現象的形成過程中,集體無意識心理是網絡極化現象的重要的心理原因和心理動力機製,甚至在網絡匿名性、光速傳播的交互性、自媒體性、網絡媒體和網絡輿論領袖的控製性等傳播技術的強力耦合下,在突發事件、敏感事件刺激下,集體無意識心理效應被顯著放大和倍增,以社會正義、愛國主義、民族情感、仇富情緒、同情弱勢等非理性狂熱輿論,或者表達謾罵式情緒宣泄。隨著網絡群體越聚越大,網絡群體內的網民就越來越喪失自我意識和自我判斷,這種狂熱的、非理性的群體情緒洪流的聲勢越來越浩大,不斷裹挾網民的能力就越大,並且速度加劇,最終彙集成壓倒性的、顛覆性的網絡群體極化現象。比如,最近三年來,出現的暴力拆遷事件、房姐事件、“表哥”事件、重慶雷政富為首的十多名廳級官員因性愛視頻落馬的事件等一係列違法違規事件浮出水麵,並得到超常規的從快處理,都與集體無意識心理主導下的網絡群體極化輿論密不可分,集體無意識的網絡群體極化現象,在極具顛覆性和破壞性的同時,客觀上發揮了社會治理推手的作用。

三是群體傳染與暗示心理。群體心理的傳染性和暗示性,是在集體無意識心理的規製和催眠下對群體中的個人發揮作用的,在網絡虛擬環境下,網絡群體成員隱去了現實社會的身份,導致網絡群體呈現出虛擬的客觀和平衡,尤其是在海量的網絡信息和眾聲喧嘩的網絡觀點麵前,網民更容易喪失自信和自我判斷,從而靠近和接受一種相對來說支持者多的網絡群體,受到這個網絡群體的傳染和暗示,加入這個網絡群體,隨波逐流、推波助瀾,成為網絡群體極化現象的推手。

結語

近年來,我國社會日益涉入深度轉型期,社會結構不斷調整,一些社會矛盾逐漸積累及社會文化逐漸完成了市場化、世俗化轉向,社會價值觀多元發展,網絡傳播技術高速發展,虛擬性、即時交互性、豐富的自媒體傳播、移動化發展的網絡媒體逐漸由邊緣媒體走向社會輿論的中心,從眾心理、集體無意識心理、群體傳染與暗示心理等網絡受眾心理規製下的網絡輿論生產與傳播規律,這是當前網絡群體極化現象形成的三個主要原因與動力機製,亟待深入研究應對,推動網絡輿論良性發展,發揮其應有的社會治理作用。□

參考文獻

①袁偉森,《我國轉型期社會問題的再思考》[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42

②李永剛:《我們的防火牆——網絡時代的表達與監管》[M].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23

③陳潭、黃金,《群體性事件的網絡輿情及其傳播邏輯》[J].《理論探討》,2011(4):142

④張明明、任亞磊,《關於網絡群體極化的成因分析》[J].《中共杭州市委黨校學報》,2013(2):56

⑤[美]S.E.Taylor L.A.Peplau D.O.Sears:《社會心理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221

⑥⑨[法]古斯塔夫·勒龐:《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M].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45、49-50

⑦沙蓮香:《社會心理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7:296

⑧何新華,《網絡暴力事件中的受眾心理機製》[J].《新聞愛好者》,2008(10):9

(作者:湖南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12級碩士)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