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是交互性傳播問題。網絡媒體與傳統媒體最大的區別在於,傳統媒體是單向度傳播的媒體,傳播者與受眾之間存在溝通與反饋的真空地帶和傳播技術鴻溝。但是,作為新媒體,網絡媒體是傳播技術劃時代革新的產物,具有雙向、甚至蜂窩狀多向傳播的高度交互性即時傳播特性,如果網絡傳播者秉持民族主義、民粹主義或個人利益最大化立場,發表刺激性、煽動性言論,將會如星星之火,通過網絡媒體基於即時傳播技術的日益高度交互性的網絡節點上的網民關注、附議、評論及聲援,短時間內形成強大的網絡輿論,產生網絡群體極化現象。比如,美國2架轟炸機擅闖我東海防空識別區的新聞,於2013年11月27日12時在鳳凰網上傳播,當日晚10點多點擊率就達到了7萬多次,發表評論2.5千多條。引起網民曠日持久關注的李某某輪奸案二審宣判維持原判的新聞,於2013年11月27日10時在新浪網上線,當日晚上22時就達到了近5萬的點擊率,發表評論5千多條。據新浪網當日的調查,79.6%的網民認為判決合理,10.4%的網民認為判李某某10年刑,判決太輕。李某某輪奸案從2013年2月進入司法程序,但近10個月的久拖不決,就是因為“星二代”、“特權”、“飛揚跋扈”等充滿想象的標簽符號,引起網民公憤,受到高度關注,有關這個事件的任何信息,都往往成為各大門戶網站的頭版頭條新聞,借助網絡高度交互性傳播技術特性,導致網民的一片嚴懲之聲,形成網絡群體極化現象,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網絡審判,影響了司法審判,由此可見網絡傳播高度交互性的強大影響力。
第三,是自媒體傳播問題。傳統媒體的傳播是以傳播者為中心的傳播,而作為網絡受眾的網民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受眾,很大程度上參與新聞信息的生產、議程設置、網絡傳播進程,具有了日益顯著的網絡傳播者特征,主導了網絡傳播,尤其是借助移動互聯網技術和便捷的手持移動終端及大眾化的高清攝錄傳播技術,針對敏感事件、衝突性事件,利用網民仇富心理、同情心理、公憤心理,自行生產與傳播刺激性信息,博取網民眼球與認同,利用網絡無遠弗屆的即時傳播技術優勢,迅速積累網絡人氣和網絡輿論,並誇張與放大,最終導致網絡群體極化現象。因此,網絡自媒體傳播特性是網絡群體極化的又一個重要的技術動因。
最後,是網絡監管問題(監管、協同過濾、網絡的議程設置、網絡輿論領袖的操控、網絡水軍的操控)。一方麵,由於網絡海量的自媒體即時傳播,網絡管理者在監管人力上不足、在監管技術上有缺陷等原因,都會導致網絡監管漏洞和缺位,利益相關者會利用網絡輿論生成與傳播規律,炒作敏感事件;甚至,組織數以萬計的網絡水軍,操控網絡輿論,造成網絡群體極化現象。另一方麵,在市場經濟中,網絡媒體作為市場主體,其追逐利潤的動機會促使網絡媒體利用網民的同情、正義、民族主義等社會心理,進行議程設置,炒作事件、製造話題,造成輿論風潮,或者使用協同過濾機製,“分析用戶興趣,在用戶群體找到指定用戶的相似用戶提供互動功能……幫助網絡參與者選擇興趣愛好相同的群體”,吸引新用戶和點擊率,以受到廣告主的青睞,④從而導致網絡群體極化現象。另外,網絡輿論領袖,比如名人微博、博客,利用其動輒十萬、百萬、甚至上千萬計的網民關注影響力,製造話題、影響輿論,也是引起網絡群體極化的重要原因。
三、網絡群體極化現象的受眾心理淵源
從群體心理來看,網絡受眾心理受從眾心理、集體無意識心理、群體傳染與暗示心理、非理性心理等群體心理規律支配,從而產生網絡群體極化現象。
一是從眾心理。從眾是“改變個體的觀念或行為,使之與群體的標準相一致的一種傾向性。”⑤網絡群體極化現象形成的過程由敏感事件或突發事件刺激、傳播事件信息、生產與傳播放大、甚至虛構暗合社會情緒的敏感事件信息、引起網民關注與想象、源源不斷的捏合孤立的敏感證據或者杜撰某些證據以引導和聚集網民群體、推動網民認同、認同強化到一定程度後激起網民公憤、最後導致網絡極化現象。在這個網民群體極化的過程中,從社會心理的角度看,發揮關鍵作用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引起接觸到敏感事件信息的網民產生從眾心理,獲得心理認同,“他們的感情和思想全部采取同一個方向,他們自覺的個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種集體心理。”⑥網民隻有在心理上從眾、將個體認同和情緒疊加在一個方向上,形成群體一致的認同與心理情緒指向,才能最終形成網絡群體極化現象。網絡群體極化過程中的網民從眾心理形成的動力機製,一方麵是網民認為網絡群體的傳播的信息權威、主張的觀點正確,網民渴望被在輿論占優勢地位的網絡群體接納和喜歡;另一方麵是群體輿論的壓力:根據大眾傳播心理學中的沉默的螺旋理論,當網民發現自己對爭議問題的意見與網絡群體的意見不一致時,會感受到網絡群體輿論的壓力、趨向於放棄自己的主張而保持沉默,從而進一步增強和放大網絡群體的意見。比如,李某某輪奸案中,網絡輿論以壓倒性優勢,認為李某某等人倚仗權勢,淩辱弱勢群體婦女,犯罪情節極其惡劣,若不重判不足以伸張社會正義、不足以平民憤。同時,如果有網民發出不同的聲音,認為受害人本身就是賣淫女、是在敲詐勒索李某某等人,這些網民要麼被網絡輿論認為是顛倒黑白、要麼被認為是被李家收買的網絡水軍或輿論打手,立即處於不道德的境地,喪失了發言權。網民即使有不同觀點,也一般不會站在網絡群體的對立麵,而是選擇放棄自己的觀點,與網絡群體的主流輿論合流,造成網絡群體極化現象。此外,“從眾是對多數人的盲從,不隨從就會覺得是一種壓力,有一種孤獨感。”⑦在網絡群體極化現象形成過程中,網絡群體聚集和滾雪球般壯大的壓倒性動力,就是在網絡群體輿論壓力規製下,網絡群體對“原子式”存在的網民個體的吸引和網民個體對網絡群體隨大流的盲目跟從,這個非理性的盲目跟從,疊加成具有顛覆性和破壞性的網絡群體合力,從一定意義上說,是一種多數人對少數人的群體暴力,最終形成網絡群體極化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