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互聯網解決方案提供商思科公司的預測數據也支持未來的移動世界,視頻將成為主流的觀點。思科在《視覺網絡指數(VNI)》報告中預測,到2014年,移動視頻數據流量將比2012年增長22倍,占所有移動數據流量的66%,而在2012年年底,這一數字僅為52%。可見,手機視頻服務將在未來的發展中迎來春天。
3、網絡傳播數據化,移動互聯網成為大數據的主戰場
早在1996年,美國學者尼葛洛龐帝在《數字化生存》一書中提出,人類生存於一個虛擬的、數字化的活動空間,在這個空間裏人們應用數字技術從事信息傳播、交流、學習、工作等活動,這便是數字化生存。今天,全球互聯網正以龐大的規模和數據流,昂首邁入“大數據”時代。在“大數據”時代,我們的行為、位置,甚至身體生理數據等每一點變化都成為可被記錄和分析的數據。隨著移動智能設備日趨普及,Android和iOS成為主流的移動設備操作係統,4G網絡解決移動信息傳輸的帶寬束縛,移動互聯網將成為大數據應用的主戰場。而移動化和社交服務的結合,將帶來更多的用戶數據,能更完整和更生動的去描繪了一個互聯網用戶的生活軌跡。對這些數據進行挖掘,不僅可以知道人們在過去幹什麼,現在正在幹什麼,還可以預測趨勢,判斷人們的喜好。
二、4G時代網絡移動化、視頻化、數據化對於網絡輿情帶來的深層影響
1、傳播渠道移動化,信息從即時傳播演變為實時傳播,從大眾傳播發展為個人化傳播
首先,信息傳播發展成為實時化傳播。移動化實現了信息對用戶的全麵包圍,線上線下的概念開始變得模糊。在信息傳播實時化的趨勢下,隨時隨地的“公民報道”成為可能,正在深刻改變社會輿論的生成機製。通過手機等移動終端,實現對“突發事件”的現場直播,每個人都可以輕而易舉地成為信息發布者。而移動傳播同時融合了人際傳播、大眾傳播以及群體傳播三種特點,在一個社會議題引起關注後,信息迅速借助人際傳播、大眾傳播和多級傳播的模式擴散,導致越來越多的個人和組織加入對議題的討論,引發大規模的群體互動。現階段,種種社會問題使網絡言論常顯得十分尖銳,加之移動互聯網讓信息傳遞變得更加迅速,因此網絡輿情監管的難度便大大增加了。
其次,信息傳播從大眾傳播發展到個人化傳播階段,輿論非中心化特征更為明顯。隨著信息傳播技術的日益成熟,“數字鴻溝”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進一步消弭,用戶參與信息生產與傳播的門檻不斷降低。以2012年8月23日正式上線的微信公眾平台為例,微信公眾平台是騰訊公司在微信的基礎上新增的功能模塊,通過這一平台,個人和企業都可以打造一個微信的公眾賬號,並實現和特定群體的文字、圖片、語音的全方位溝通、互動。從用戶的角度上來說,用戶可以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關注相關的微信公號,隨後既可以被動地接受所關注公共賬號的信息,也可以主動發出指令索取信息。同時,用戶還可以自己創建微信公共賬號,經營自己的媒體平台,在進行信息的采編後,推送給訂閱用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