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視頻化:視頻更具衝擊性,在社會化分享的情況下容易產生動員式傳播,形成大規模群體互動
視頻本身具有較高的真實性、衝擊性以及現場感,更容易點燃社會情緒。美國教授山德爾(S.Shyam Sundar)實驗也證實,視頻同時使用聲音和圖像兩個通道進行傳播,同時刺激人的視覺和聽覺,因而有可能得到最佳的傳播效果。相比於文字或圖片,視頻的背景信息更為完整和立體,網民能夠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事件,導致大眾對於議題的卷入程度更高,增加了議題的傳播效果。在高速移動互聯網傳播下,視頻可以像文字、圖片一樣快速傳播,對政府的輿情控製將帶來巨大挑戰。借助影像的力量進行的視聽傳播,這種穿透力是語言、文字、聲音、圖片等等疊加起來也無法達到的。2011年的佛山“小悅悅事件”,視頻中18個路人的冷漠刺激著公眾神經,引發媒體的持續關注和社會各層麵的強烈反應。
3、網絡傳播數據化,讓網絡行為管理和網絡輿論管理結合,網絡輿情具備更強的可預測性
目前的網絡輿情研究主要集中在監測,主要是對一些顯著性事件的輿情動態,包括傳播範圍、影響力等進行監測和研判,隻知道事件發展的過去,不知道事件發展的未來。大數據的核心是預測,可以通過分析處理整群數據,而不再大量依賴隨機采樣,通過自然語言處理、模式識別以及機器學習等人工智能技術,結合人工經驗,未來實驗輿情的預警,研判未來輿情發展的態勢和影響,並在此基礎上實現超出人類經驗範疇之外的精準化預測。
三、網絡傳播新形勢下的網絡輿情應對建議
1、實時化傳播導致網絡輿情危機應急時間大大縮短,政府針對事件的表態要迅速,但調查過程更要慎重。政府應保持一種開放態度,回應各種質疑。
2、視頻化傳播導致輿論監控難度加大,可以利用關鍵幀提取技術來抽取網絡視頻中的關鍵幀,建立相應的垃圾視頻關鍵幀匹配庫,通過視頻關鍵幀匹配算法和模式,從高速的視頻流中監測出不良信息。另外,在視頻化傳播時代,政府應主動融入這一潮流,轉變思路。過去的“廣播式新聞播送”思維已經無法滿足廣大受眾的信息需求,政府要學會站在受眾的角度,了解受眾在互聯網移動化、視頻化下的信息消費習慣,主動搶占視頻輿論陣地。
3、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網絡輿情監測將不再僅限於網民話語表達的表層,而是轉向更為深入的社會話語表達、社會關係呈現、社會心理描繪、社會訴求預測等。利用大數據挖掘技術,對互聯網海量信息進行篩選、分析和總結,了解輿情現狀,並預測趨勢。□
參考文獻
①《CNNIC 發布第3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2013-1
②喻國明、王斌、李彪等,《傳播學研究:大數據時代的新範式》[J].《新聞記者》,2013(6):22-27
③馬兵,《大數據時代輿情服務的機遇與挑戰》[J].《中國記者》,2013(6):116-116
(作者: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