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減少了社會反腐成本
每個腐敗大案、要案的查處,都要花費紀檢監察機關工作人員的大量心血和汗水,耗費國家大量的財力物力。微博反腐的出現,調動了網絡社會力量來打擊腐敗,通過網絡各屆人士提供的大量信息,使得紀檢監察機關工作人員少繞了很多圈子,這對國家而言是低成本的。
但作為一種新型媒介工具,我們不能一味誇大微博作為反腐工具的優勢,應該客觀看待微博反腐的缺陷和負麵影響。
1、微博匿名性容易引發謠言,侵犯他人隱私和名譽權
網絡的匿名性,使得不少網民打著“網絡監督”的旗號,在微博上散布謠言,招搖撞騙,甚至進行誹謗謾罵和人身攻擊,舉報虛假信息,嚴重幹擾微博環境,幹擾執法機關辦案,同時侵犯了被舉報人的隱私和名譽權。網絡的隱蔽性一方麵保護了公民的隱私,保證了網絡言論自由,維護了舉報人的安全,但同時使得微博反腐呈現無序化狀態。
2、網民言論缺乏理性
由於微博用戶素質參差不齊,尤其是當突發性事件中的敏感話題通過裂變式傳播迅速遍布微博輿論場時,參與微博反腐的部分網民缺乏理性,受情緒化傾向和從眾心理影響,他們通常難以站在客觀公正的角度審視和思考問題,隻是一味宣泄對社會的不滿,這種情緒容易對網民和社會造成負麵影響。
3、實名舉報仍存在風險
網絡的匿名性和公共性容易泄露隱私,目前我國對實名舉報者進行保護的現實狀況令人擔憂,一般腐敗分子手中多少有些權力,一旦知道了舉報人的身份,就會利用各種手段,給舉報者帶去意想不到的麻煩,實名舉報者被打擊報複甚至迫害致死的情況時有發生。為了鼓勵更多的實名舉報,紀檢監察部門需要完善實名舉報製度,製定嚴格的保密辦法,加大對舉報人的保護。
結語
微博在近年來之所以成為反腐的重要平台,一方麵是由於傳統反腐途徑和民意表達渠道不順暢;另一方麵是因為執政黨逐漸認識到網絡監督的強大作用,加強了在網上和民眾的良性互動。但是微博反腐存在無序化、自生長等缺陷,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反腐問題。因此,網民自身要加強作為信息傳播者的責任意識,理性評論和轉發,“謠言止於智者、止於公開”,不散播謠言,保障反腐過程的順利進行;相關紀檢部門開通政務微博,保證反腐渠道暢通,增強舉報者積極性,防止謠言傳播以提高政府公信力。此外,必須建立健全科學的反腐機製,將微博反腐納入法製化、製度化軌道。但目前我國關於網絡管理、網絡監督的相關法律法規仍不夠健全,知情權與隱私權、正當監督與造謠誹謗、揭露腐敗與人身攻擊等的法律界限較為模糊,尚待進一步規範。
【本文為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項目《新媒體時代群體性事件的輿情特征與輿論引導》(項目號2010B110)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李彬:《符號透視:傳播內容的本體詮釋》[M].複旦大學出版社,2003
②喻國明等:《微博——一種新傳播形態的考察》[M].人民日報出版社,2011
③盧金珠:《微博問政》[M].東方出版社,2012
④王彥紅,《關於微博的批判性思考》[J].《東南傳播》,2010(12)
⑤劉弘毅、何芳,《微博輿論傳播特征及麵臨的困境》[J].《傳媒觀察》,2012(8)
⑥侯文昌,《27天“表哥”落馬專家:網友能否提高反腐公信力有待觀察》[N].《檢察日報》,2012-9-25
⑦李妍,《微博反腐——理性回歸與頂層設計》[J].《中國經濟周刊》,2012(48)
⑧夏雨禾,《突發事件中的微博輿論:基於新浪微博的實證研究》[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1(5)
(作者:湖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12級新聞學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