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網絡時代的新聞道德問題
傳媒e時代
作者:敖淑芹
【摘要】網絡媒體是繼廣播、報紙、電視台後的新興媒體。網絡的新聞傳播更加自由和多樣化,在媒體市場份額爭奪戰愈演愈烈的今天,點擊率、發行量、收視收聽率是媒體生存的重要砝碼,網絡媒體很容易因為一味追求經濟效益而忽略其內容上的監管,對網絡新聞道德造成很大的危害。
【關鍵詞】網絡時代網絡新聞新聞道德
伴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無論是在思想、學術交流上,還是在人文、文化的發展上,網絡都是一個很好的媒介。網絡所體現的文化既有精華,也有糟粕。網絡新聞如何健康有序的發展是現在媒體麵臨的一個難題,諸如新聞來源不明、編發虛假新聞報道、臆造新聞內容、冒用或者盜用新聞機構名義編發新聞等是十分常見的網絡新聞道德問題。
一、網絡時代新聞的傳播特點
當今社會是網絡大爆炸的時代,計算機和其他網絡終端設備已經得到了普遍的應用,人們獲得新聞的方式也多種多樣。繼傳統的新聞載體報紙、電視、廣播等之後,又興起了以網絡為基礎的傳播方式。由此網絡時代的新聞傳播與之前的漸漸有所差異,顯現出了不同的特點。
更新快是網絡固有的特點,使得信息在網絡上的傳播異常迅速。人們在接收到外界的信息後可以隨時在網絡上進行發布,而那些有價值,新鮮的東西很快就會得到大範圍的傳播,進而成為新聞,這樣新聞的時效性得到了極大的體現。這樣的新型的傳播方式,讓新聞傳播快速,讓新聞尤為新鮮。某種程度上說來,網絡促進了新聞的傳播。進入網絡時代後,不再隻局限於記者、編輯進行新聞的采編,更多的傳播方式湧現出來,新聞傳播者與受眾的角色逐漸模糊化。人們還可以通過轉發別人的微博或者博客來獲得新聞信息。但是由於網絡的開放性和自由性,網絡新聞的真實性很難保證。小到名人的花邊新聞,大到國際消息,除了說明網絡新聞的豐富性之外,卻不能不讓人懷疑到這些新聞的真實性。誇張新聞、虛假新聞、捕風捉影的小道消息在網絡上比比皆是。新聞的真實性不能得到保證,新聞傳播者無從考證,使得網絡新聞的取舍尤為不易。日本地震引發核泄漏,網絡上盛傳的核汙染會蔓延到海洋,從而造成“鹽荒”的消息風傳,導致人們大量搶購鹽,中國部分沿海地區的鹽價瘋長。這個現象反映了虛假新聞取舍不當造成的危害,這需要引起新聞工作者的重視。
二、網絡新聞侵權嚴重影響社會道德
網絡侵權的問題在如今的網絡環境下十分嚴重而且很難監管。侵權既是法律問題也是道德問題。互聯網的環境相對寬鬆自由,侵權現象也十分普遍,另外相關的法律法規不完善,這也是網絡侵權現象得不到製止的重要原因。網絡侵權行為主要集中表現在侵犯著作權和侵犯名譽權這兩個方麵。
侵犯著作權是網絡侵權現象的主要表現。由於網絡的開放和豐富的資源使得新聞采編更加容易,這樣也讓侵害著作權的危險和可能性大大增加。通過網絡的搜索引擎就可以搜索到許多圖片、文字、音像等信息,然後不用編輯就可以直接用作新聞的內容。這樣,不管是原文原圖原聲使用,還是編輯改動後加以利用,都易引起著作權糾紛。商業性的媒體網站由於新聞采編能力不足或者缺乏規章製度,大量的任意取用其他網站的新聞作為自己網站的新聞來源。由於未經授權,隨意使用,這些手段已經構成了侵權。
另外一種比較常見的網絡侵權現象就是侵犯名譽權。由於網絡的虛擬性和匿名性,網絡用戶在某一網站或者論壇注冊時可以不用實名注冊,所以身份很難確認。這樣的言論自由使得很多用戶冒充他人或者公眾人物發表一些不負責任的新聞信息或者直接對他人進行詆毀、誹謗等,對當事人的名譽造成了極壞的影響。雖然當事人有可能及時進行澄清和回應,但是對社會造成的負麵影響仍是很大的,很多時候已經觸犯了法律。
三、如何加強網絡新聞道德建設
1、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
網絡技術已經發展得十分成熟,不過由於人們對其的濫用,隻看到了網絡技術所帶來的便捷和效益,因而更多的變成了對物質追求的貪欲,所以應幫助人們矯正這種急功近利的價值觀。網絡社會不同於現實社會,但和現實社會緊密相關,想要實現社會的和諧發展,讓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有機的結合,那麼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在網絡時代製定相應的規範措施來約束新聞從業者的道德行為,維持正常的網絡新聞傳播秩序是極為必要的。當前很多國家都意識到製定網絡新聞道德規範對於網絡新聞傳播的重要性,我們應借鑒和學習一些發達國家的有益經驗,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製定出適合我國國情的網絡新聞倫理規範體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