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影響網絡集群行為的因素及其交互關係(3 / 3)

五、網絡群體行為的消退階段

網絡群體行為的消退階段,也就是網絡群體事件的網下行動階段的結束和網民網絡討論的消退階段。網民的偏激情緒經曆一段時間,因缺乏動力而導致衰退。在輿情消退階段,網民會從更客觀且專業的角度來分析事件的本質,為事件的解決尋求更可行的策略。

這一階段,不管是網絡媒體還是傳統媒體,都進入了更為客觀全麵的報道階段。如在藥家鑫最終依法得到審判,順應了網友們的“民意”之後,相關媒體的報道為該事件做客觀收尾。央視的《看見》欄目,對藥家鑫的父母進行了訪談,讓觀眾對這一案件有了更客觀的認識。在輿論顯現階段,被冠以“富二代”的標簽被證實為假,是網友們的情緒過激所導致的“誤判”。

在這一階段,真正決定網絡群體行為走向的是社會因素。當政府部門秉公行政,順應民意,依法處理事件,並保證信息透明時,網民的集群行為已經產生階段性成效,網上的過激言論也會逐漸平緩。隨著事件得到解決,時間的推移,網民的注意力會被新近發生的事件所吸引。

但是,如果事件的發展與主導輿論相背離,或者公權使用不當,違反了法定的程序,有關部門對事件避而不談,采取逃避的方式,這類行為必然成為刺激因素,可能會引發網絡集群行為的再次爆發。總之,網絡集群行為的衰減、轉移或再度引爆,是與現實事件的發展趨勢以及相關部門的處理方式密切相關。

值得一提的是,在輿情消退階段,也應做好善後工作。比如,在平息事件的過程中,要及時利用網絡平台發布信息,告知網民事件的真相和處理結果。並且,在此過程中安撫網民的情緒,讓不明真相、情緒激烈的網民冷靜客觀的思考問題。

結語

網絡集群行為的演化過程是有規律可循的,在演化過程中,三種主要因素交互作用推動著網絡群體行為的走向。從最初由群體心理因素導致的非理性情緒性表達,到經過各方觀點和意見的激烈交鋒,媒體的參與程度加深,社會因素介入,對問題進行深入探討和解決,網絡集群行為中理性的觀點和行為逐步占主導,並影響著其他參與者,從更加客觀、公正的角度來分析事件本質,直到網絡集群行為得以平息。□

參考文獻

①戴維·邁爾斯著,張智勇等譯:《社會心理學》[M].人民郵電出版社,2006

②大衛·波普諾:《社會學(下冊)》[M].遼寧人民出版社,1988

③宋文峰,《集群行為的柔性製約研究——“設置——培養——喚醒”模式探討》[D].吉林大學,2006

④王海光:《旋轉的曆史——社會運動論》[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⑤杜駿飛,《網絡群體事件的類型辨析》[J].《國際新聞界》,2009(7)

⑥易承誌,《群體性突發事件網絡輿情的演變機製分析》[J].《情報雜誌》.2011(12)

⑦尹慧,《網絡群體事件參與者的心理特征分析》[J].《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1)

⑧郭保偉,《網絡群體性事件的成因及應對》[J].《中共青島市委黨校青島行政學院學報》,2011(1)

(作者:江西師範大學傳播學院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