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絡群體事件的起因顯現階段,媒體未對群眾的特殊心理采取任何疏導行為,鮮有在第一時間對相關事件進行官方解讀。造成網民按自身的經驗進行主觀臆斷,為網絡集群行為埋下隱患。如藥家鑫事件,網民依據之前的河北大學交通肇事案的經驗,很快給藥家鑫帶上“官二代”的帽子。
因此,在起因顯現階段,為避免普通事件發展成為網絡集群行為,一是要及時解決問題,化解相關矛盾;二是要借助權威媒體以最快的速度公布事情真相,讓公眾了解事件的真實情況。
三、初始傳播階段:網民發帖陳述事件內容及觀點態度
公共事件發生之後,部分網友選擇網絡平台陳述事件,發表自己的觀點和態度。網絡集群行為進入爆發初期,與事件有關的信息迅速且大量傳播,很多網友對事件的認知也僅僅停留在表麵,加之網民身份的虛擬性使網民的責任意識淡薄,於是,大量非理性的情緒表達充斥網絡。正如懷特所指出的,電子郵件、搜索引擎和網絡聊天室“提供了一種便利條件,使相同目的的人集結起來,令分散的敵意更加明確,也能夠動員致命的武裝力量”。雖然也有少數理性的聲音,但最終淹沒在眾多非理性情緒的表達之下。
這一階段,網民根據自身的情感或理性選擇形成某種觀點,或積極,或消極。由於網絡具備產生去個體化現象的條件,比如匿名性、責任感的分散、淹沒性。受去個體化的影響,網民在群體情境中可能會失去自我覺知能力,並導致個體喪失自我約束。網民在網上扮演各種角色,不必擔心在現實中會發生的後果。根據“沉默螺旋”理論,當某一種意見被反複傳播並放大後,所形成的強勢傳播效果就會起到輿論導向作用。
鑒於此,在初始傳播階段,應對網絡群體事件,重點在於:密切關注網絡上可能引起網民關注的帶有負麵性質的信息,讓網絡發言人借助權威媒體發布真實的事件信息,起到引導網民的作用。或者,對屬於製造事端的嚴重偏離事實真相的信息進行技術處理,將不當言論扼殺在事件發展之初。
四、輿論風暴階段:各方觀點均有顯露
進入輿論風暴階段,鑒於媒體大量的傳播,網民的情緒被喚起,致使事件的發展脈絡迅速傳播。網民們一般都飽含感情,撫慰關懷弱者,痛罵侵犯的強者。各傳統媒體逐漸參與進來,它們的介入和官方出麵表達態度,在一定程度上,暫時紓解了網民的盲目心態。
“在社會利益機製破壞,生活結構緊張,損害了人們穩定的生活要求時,群眾就會以一種自發地要求社會合理性的激情,投入到反抗社會不合理狀態的群體運動之中。”網民群體心理處於非理性的階段,擁有共同思想的網民容易產生歸屬感,形成網絡群體,個人的情緒非常容易受到群體情緒的感染和暗示。在“場”的作用下,無數人的意見通過不斷交流、探討和糾正,會比在一般情況下更容易形成輿論,更容易將事件引向輿論風暴階段。
在媒體的強勢傳播,網民群體心理的激化下,一些政府部門會介入其中。這時,社會因素對輿情走向的作用開始逐漸展露。比如,在藥家鑫案中,社會因素的介入體現在司法機關對藥家鑫案件的審判。審判過程中,辯護律師的不當言辭,如,認為藥家鑫那雙殺人的手是像在彈鋼琴一樣盡情揮舞,才導致捅向受害者數刀,此番言論引發了網友們的憤慨。
因此,在輿論風暴階段,更需要將防控工作與依法行政結合起來,對於那些製造社會動蕩、破壞社會秩序的網民,應該與一般網民區別開來,設法嚴加控製。另一方麵,在現實中,政府部門應該以客觀的態度解決已經發生的事件,加強防範,區別虛擬社會與現實社會,防止網絡群體事件轉化為現實群體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