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反腐事件的微博輿論傳播特征分析(1 / 3)

反腐事件的微博輿論傳播特征分析

傳媒e時代

作者:許伊雯

【摘要】隨著微博的日益興盛,微博已逐漸取代BBS、博客成為網絡爆料的第一選擇,隨著一個個社會事件借助微博發酵並蔓延,微博正逐漸成為反腐調查的重要輿論監督場。本文以“表哥”事件為例,分析反腐事件的微博輿論傳播特征以及其帶來的反思。

【關鍵詞】微博反腐輿論傳播“表哥”事件

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網絡反腐”一度成為反腐調查的重要推動力量,在觸發輿論、提供線索、推動輿論等方麵發揮重要作用。而隨著微博的日益興盛,微博更成為網絡爆料的第一選擇,從陝西“表哥”楊達才到廣東“房叔”蔡彬;從重慶“不雅視頻”雷政富到“離婚承諾書”當事人單增德,一個個社會事件借助微博發酵並蔓延,微博正逐漸成為反腐調查的重要輿論監督場。本文以“表哥”事件為例,分析反腐事件的微博輿論傳播特征以及其帶來的反思。

一、“表哥”事件始末

2012年8月26日淩晨3時許,陝西延安境內一輛臥鋪客車在與一輛運送甲醇的大貨車追尾碰撞後起火,造成36人罹難,僅3人逃生,現場極其慘烈。時任陝西省安監局局長楊達才在處理事故現場麵露微笑被新華社記者拍攝在新聞照片中,並發布在新華網上。

8月26日16時35分,網友“@JadeCong”在翻看事故現場圖片時被楊達才的笑容激怒,發出“事故現場官員滿麵笑容,情緒穩定”的微博,並附上了相關截圖。

該微博被大量轉發,眾多網民開始了人肉搜索。19時53分,網友“@百姓大於天”在微博爆料涉事官員為陝西省安監局局長楊達才。22時29分,網友“@未莊”在微博上傳一張楊達才佩戴手表的照片,由此開啟“扒表”熱潮。隨著楊達才眾多佩戴手表的照片被扒出,被戲稱為“表哥”,因此被網民懷疑有腐敗嫌疑。在傳統媒體的關注和輿論的壓力下,2012年9月21日,楊達才被撤職。

二、反腐事件的微博輿論傳播特征

微博相比論壇、博客等網絡平台,其突出的特點是傳播速度快、範圍廣、互動性強,正是因為這些特點,使得其成為當前網絡反腐主渠道。在“表哥”事件中,微博呈現了其特有的輿論傳播特征。

1、輿論焦點的偶發性

“表哥”事件能夠成為輿論焦點,始於一張新華社記者拍到的新聞圖片,而圖片原本所要反映的內容僅僅是“8·26”陝西延安特大交通事故的現場情況。8月26日16時,微博網友@JadeCong在網易瀏覽新聞,偶然發現現場一個官員的表情有些奇怪,將圖片放大後發現他在微笑。在處理如此重大的交通事故時麵帶微笑,這種強烈的反差激怒了這位網友,他隨即截圖並發表微博“事故現場官員滿麵笑容,情緒穩定”。這條微博立刻引起網友的關注,並被大量評論和轉發。

民間鑒表專家@花總丟了金箍棒認為,楊達才“被選擇”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因為有一個“由頭”——“處理傷亡事故麵帶微笑激發了網友的憤怒,如果不是這個前提,事情不會發展得那麼深、那麼快。”

2、線索鏈條的連貫性

不同於其他微博熱點的平麵化邏輯和連貫性的缺失,微博的反腐調查像“永不閉幕的新聞發布會”,呈現了線索鏈條的連續性。

在“表哥”事件中,從8月26日16時35分微博網友@JadeCong 在瀏覽網易新聞時發現線索,拋出一條憤怒的微博信息,該則消息不到4個小時被轉發六千多次,之後眾多網友開始對照片中微笑的楊達才進行人肉搜索,19時53分,網友“@百姓大於天”在微博爆料當事人身份,22時29分,網友“@未莊”在微博上傳一張楊達才佩戴手表的照片,由此人肉搜索開啟“扒表”熱潮,之後楊達才又被爆出在不同場合佩戴的手表,手表品牌以及市場估價。事情進展到這一階段,微博形成一個強有力的接力賽,熱點接踵而至,環環相扣,線索呈現連貫性。

然而因為當事人迅速出麵回應,事件線索此時發生了一個較大的轉折。29日晚21時至22時,楊達才開通新浪實名認證微博與網友交談並解釋事故現場微笑表情和手表的問題。因其迅速的回應以及誠懇的答網民問贏得的網絡讚譽,楊達才一度獲得輿論的支持,“表哥”事件也漸漸偏離公眾輿論場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