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謠言及其證偽研究
傳媒e時代
作者:李紅梅
【摘要】謠言,因其具有的模糊性、攻擊性等特點很容易給人們的正常生活秩序造成衝擊,也因其經常針對社會熱點而發,所以極容易引發社會關注而成為輿論焦點。本文以搜狐網的“謠言終結者”為例,對該欄目所涉及到的謠言及其證偽方式進行分析研究。研究認為,治理網絡謠言應該以了解謠言滋生的社會環境為前提,以構建良好的社會信任為基礎,將辟謠與公眾舉報相結合,提升大眾的媒介素養。
【關鍵詞】謠言網絡謠言證偽
當下,互聯網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網絡的普及率也越來越高。2013年6月底,中國網民達到了5.91億,互聯網普及率高達44.1%,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到4.64億,手機即時通訊網民規模近4億,博客和個人空間用戶數量為3.19億。①謠言總會不定期的散布於網絡,最後傳諸線上線下的人們,輕者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重者造成社會心理的恐慌、焦慮,更有甚者對社會正常生活秩序造成衝擊、破壞,如2011年日本地震後引起的“搶鹽風波”。針對網絡謠言,一些媒體、社會團體等組織開辟了專門的辟謠欄目、微博、網站,比如果殼網的“謠言粉碎機”、人民網的“求真”欄目、流言研究中心網站等,這些網站、欄目也各有側重,像“謠言粉碎機”更側重於對自然科學類的謠言通過科學的求證、實驗來進行辟謠澄清,流言研究中心側重於對人文社科類的一些謠言進行澄清。作為國內的幾大門戶網站之一,搜狐網也於2012年開辟了欄目“謠言終結者”,該欄目緊跟網絡上的熱門謠言及時對其進行辟謠。本文對該欄目中所涉及到的謠言及針對謠言的證偽進行梳理、研究。
一、核心概念界定及研究方法
1、謠言
關於謠言(rumor),國內外的許多學者都曾對其進行過研究,所下的定義也有不少,奧爾波特與波斯特曼將之界定為“一種通常以口頭形式在人們中間流傳,涉及人們信念而目前沒有可靠證明標準的特殊陳述或者話題。”②彼得森和吉斯特認為謠言是“在人們之間私下流傳的,對公眾感興趣的事物、事件或問題的未經證實的闡述或詮釋。”③卡普費雷將之定義為“是在社會中出現並流傳的未經官方公開證實或者已經被官方所辟謠的信息。”④劉建明認為謠言“指眾人無根之言的傳播,又稱謠諑、謠傳,隻有傳播虛構事件的人魚貫而動。達到輿論量,才稱為謠言。”⑤郭慶光在《傳播學教程》中認為謠言是“有意憑空捏造的消息或信息”,是“別有用心”的。綜合以上這些謠言的定義,可以看出“rumor”與中文“謠言”二者意義並不完全重合,一個強調“未證實”,從這個角度來說,rumor與傳言、流言的意思更為相近;另一個強調無背景依據,側重於憑空捏造。本文認為一個信息、話題或者陳述在未證實的流通階段將之貿然稱之為“謠言”多有不妥,如果證實其為真,就不屬於謠言了,此處將之界定為流言/傳言,而一經求證發現其毫無事實根據憑空捏造或者因誤讀、理解偏差、誇大渲染等所致的部分失實的信息才能稱為謠言。
2、網絡謠言
網絡謠言是指通過網絡(郵件、論壇、聊天軟件等社交平台)而傳播的經證實的沒有事實根據或誇張、誤讀所致的部分失實的信息。網絡謠言相比於口口相傳的傳統謠言傳播速度更快,傳播範圍更廣,而且相對於口口相傳容易使謠言發生變異的情況來說,網絡謠言傳播中的轉帖、粘貼複製的形式使得謠言的變異減少,相應的,造謠、傳謠的成本也降低了,再加上“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圍觀”心理,使得網絡謠言的傳播量也激增。在謠言大量重複傳播的過程中,大眾正常的“三觀”麵臨著衝擊,社會的信任遭遇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所以,針對網絡謠言的治理就成為淨化網絡環境的一個重要突破口。
3、研究方法
搜狐網的“謠言終結者”自從2012年6月創辦至2013年10月31號為止,共推出69期,每期推出的條數不等,平均為4條,除去7期內容頁麵不存在,有幾期中的重複內容外,共搜集到的樣本量為252條(不包括1條對謠言的評述)。在“謠言終結者”欄目中所涉及到的網絡謠言大致有這樣幾種類型:1.與大眾日常生活相關的常識類,占樣本總數的24.6%。這類網絡謠言通常會披著科學的外衣,或者涉及大眾不熟悉的領域,有著很強的迷惑性,但實則屬於偽科學、假信息;2.利用圖片、視頻移花接木張冠李戴做文章的網絡謠言,這類占到樣本的14.28%,網民熱衷的“有圖有真相”將不再是對事件有力的證明,事實是看到的並不一定就是真相;3.伴隨著熱門話題、突發事件而出現的謠言,占到總樣本的22.61%,這種網絡謠言多是因為信息不暢、不及時所致;4.信息傳播過程中因誤讀、誇大或者斷章取義導致的偏差而產生的網絡謠言,多屬於時政、政策類,占到23.8%;5.關於奇聞異事、公眾人物的網絡謠言,由於這類謠言具有很強的消遣性,容易博人眼球所以幾乎是長盛不衰,占到1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