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傳播主體去專業化
截止到2013年1月,“微博女王”姚晨粉絲高達人,⑥近4千萬的粉絲遠遠超過了一份成功報紙的發行量。在微博這個平台中,所有用戶均享有同等的話語權,傳播主體也存在著去專業化的特征。
3、傳播迅速、信息碎片化以及低劣化
微博的傳播十分迅速,可以做到同步傳播。我們可以通過手機,實現信息傳播的即時性,很容易地將信息發布、轉發出去,用戶輕鬆地成為了信息的收集者、傳播者以及受傳者。有別於傳統的媒介要趕赴現場拍攝加工製作之後才能播出,微博通過簡單的文字說明,配以便於接收的圖片,就會將整個內容發布出去。但是由於“把關人”的缺失,微博成為“意見的自由市場”,加上文化素質良莠不齊的平民化受眾,使得微博中信息的傳播又存在低劣性,缺乏深度和完整性。
三、微博的輿論監督與社會影響
1、民眾知情權擴大
如今,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民眾對媒體的要求越來越高,在這樣信息大爆炸的時代,每天我們都通過不同媒介去獲取信息。隨著微博的出現,各種信息可以方便地進入傳播渠道,新媒體的傳播實現了高速和高效,事件信息可以同步傳播出去,信息一旦被發出,就會被評論轉發,信息的傳播麵不斷擴大。楊達才不經意一笑被網友注意到後被迅速轉發,掀起軒然大波,而此前的周久耕就是因網友這樣的人肉搜索而落馬的。可見,微博的信息傳播擴大了民眾的知情權。
2、輿論監督大眾化
輿論的監督是保證政府依法行政、公正廉潔的利器,沒有監督的權利會導致腐敗。在傳統媒體時代,由於媒體管理體製以及信息的不對稱,民眾的監督意識和參與意識很薄弱。新媒體的出現,特別是微博的盛行,很大程度上,打破了時間空間的限製,實現了大眾化的輿論監督。每個人都可以是監督的主體,可以不受任何世俗的約束,自由地發表意見,可以在短時間形成輿論壓力,“表哥”事件就是公民進行輿論監督的體現。8月26日“微笑”照片一發出,當日晚上7點53分,網友“百姓大於天”在其微博中稱,“涉事官員是陝西安監局局長楊達才,22點29分,網友“衛莊”在微博中發了一張懷疑價值3.8萬元手表的楊達才照片之後,網友將其所有戴有名表的圖片組合並且圈出,發布在微博中。僅輸入“微笑局長”關鍵詞的微博有條,如此巨大的輿論壓力,使得紀委、司法機關介入。輿論監督的大眾化使得網絡反腐成為對政府監督的一種有效方式。
3、社會影響力增強
近兩年來,微博反腐給整個社會帶來了強烈的影響,提高了民眾對政治的參與意識,有利於民主化建設。從另一方麵說,新媒體時代微博在視覺元素的建構下,也起著“公益廣告”的作用,這種對於社會的“正能量”也深入人心,“隨手拍”拯救了很多“乞討兒童”。由此可見,微博的社會影響力也是不容小覷的,很大程度上,構建了社會新秩序。
結語
隨著新媒體的發展,微博作為一種新興的媒介,在日常生活中成為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不僅個人普遍地使用微博,如今各大電視台、電台、報社乃至各級政府機構都紛紛成立了自己的微博,宣揚和傳遞著政治思想、價值意識、新聞資訊等。人們不斷地從微博上獲取信息,對社會的價值取向也開始有多方麵的思考和認識,在這樣的信息環境下,假醜惡被暴露在陽光下,真善美的東西深入人心。
在新媒體時代,微博在視覺語言的建構下,不僅是圖片解釋的多元性使得受眾掌握了話語權,而且在危機事件中,圖片滿足了受眾的目擊效應、視覺衝擊力,達到一種比文字語言更具闡述能力的效果,對社會上的很多問題進行著輿論監督,構建了新媒體時代社會的新秩序。
(作者:西北民族大學新聞傳播學院2011級廣播電視編導專業本科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