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走轉改”是“三貼近”原則的延伸
十六大以來黨中央提出新聞宣傳和新聞改革要堅持和落實“三貼近”原則,“走轉改”與“三貼近”原則一脈相承,是“三貼近”原則的延伸。它們都要求新聞工作者立足於基層和群眾,采寫老百姓看得懂、聽得明白的報道;編發老百姓關注、新聞價值高的新聞。在“走轉改”活動中,新聞工作者深入基層,把新聞視角對準基層群眾、普通百姓,用文字和鏡頭記錄他們的真實生活、喜怒哀樂。在《淮北新聞聯播》欄目,百米井下的安檢員、偏遠農村的義渡工、煤礦裏的選煤工……一個個普通群眾成為新聞報道的主角。在新聞報道中,采編人員以紀錄片的表現手法,大量運用跟拍鏡頭、現場實況等,增強了節目的故事性和互動性。一大批具有平民視角、平實文風、凸顯新聞價值的報道呈現出來。比如淮北市廣播電視台“走轉改”報道——《義渡工的堅守》。記者在采訪時多次深入到淮北市最南端的村莊渡口,冒著零下十幾度的嚴寒天氣,在天蒙蒙亮的時候,與擺渡工張四海一起迎著刺骨的寒風,一邊擊碎河麵的薄冰,一邊接送過河的乘客。這個渡口是一個有著近百年曆史的老渡口。因為這一片是塌陷區,周邊三四個村的村民出行和學生上下學都要從這裏通過。如果當地群眾出行選擇公路的話,需要繞行十多裏的路程,非常不方便。當記者第一次去采訪張四海的時候,他隻是默默地擺渡,嘴裏反複重複一句話:“沒什麼大事,都是舉手之勞”,並不願意麵對攝像鏡頭接受采訪。記者沒有繼續采訪,而是登上船與他一起接送乘客、幫助乘客拎重物,儼然把自己當做一名義務擺渡工。幾天之後,記者再次來到渡口時,張四海已經放鬆了很多。記者與他一起義務擺渡,一起聊生活,真正融入到擺渡工的生活,為此采出了很多感人的同期聲,也記錄了一個個令人難忘的鏡頭。寒冬裏破冰的畫麵、靜寂村莊裏的船槳聲、不求回報隻為方便父老鄉親的同期聲……許許多多“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細節,使得整個報道更生動鮮活、富有生命力。為此這篇報道榮獲2011年度安徽新聞獎一等獎。
3、“走轉改”令新聞報道的新聞價值凸顯
新聞價值是新聞事實本身所包含的滿足社會需求的素質的總和。新聞價值要素包括真實性、時新性等不變要素和重要性、顯著性、接近性、趣味性等可變要素。新聞價值也是新聞工作者用以衡量客觀事實是否能構成新聞的標準。新聞事實所包含的價值要素越豐富,新聞價值就越大。長期以來,我國的時政新聞報道多關注一些重要性、顯著性題材,比如國家領導人出訪活動、重要會議以及國際國內經濟形勢等。新聞報道隻有宏大敘事而缺乏具體個體,多典型人物罕見普通百姓。自“走轉改”活動開展以來,不管是中央電視台還是地方電視台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新聞報道都逐漸將報道焦點對準普通百姓生活以及他們關注的熱點,新聞價值越來越凸顯。比如霧霾天氣、物價上漲、凡人善舉等都成了新聞媒體報道的主題。在“走轉改”活動開展以前,淮北市廣播電視台《淮北新聞聯播》欄目中當天采訪當天播出的新聞隻占到40%左右,而現在70%左右的新聞實現了當天采訪當天播出。甚至對於某些重要新聞,如果來不及在欄目首播時間播出,淮北廣電台會及時製作在欄目重播版播出,新聞的時效性更為凸顯。同時《淮北新聞聯播》欄目的報道內容也從以前單一關注市領導活動議程性報道,轉變為關注市領導活動中與百姓生活相關內容的報道。比如在領導會議報道中,記者了解到該市即將出台一項新政。記者不僅會在當天發稿中突出報道,還會在隨後的新聞中跟進相關政策解讀等,讓受眾第一時間詳細深入地了解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政策。作為一檔18分鍾的日播時政新聞節目,《淮北新聞聯播》在“走轉改”活動後,還加大了民生新聞、深度新聞報道的力度。比如2012年12月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增長了2.5%,創下7個月以來的新高。《淮北新聞聯播》派出多路記者采製《起起落落看物價記者觀察菜價波動“新”變化》連續報道,從菜價、肉價發生哪些變化、造成這些變化的原因以及政府部門如何積極應對等多角度多方麵進行深入采訪,不僅讓受眾及時了解到菜價的變化,而且為受眾解讀菜價上漲的原因和分析下一步菜價變化趨勢等。播出後觀眾紛紛撥打欄目熱線,反映現在的節目越來越關注百姓生活,越來越好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