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轉改”:“新聞本質”回歸的實踐活動
聲屏世界
作者:潘偉華
【摘要】自2011年8月,中央五部門提出在全國新聞行業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的活動以來,從中央到地方,越來越多接地氣、有人氣的新聞報道不斷湧現。新聞報道的真實性以及新聞價值被強化,以新聞為本位的特性在回歸。
【關鍵詞】“走轉改”真實性新聞價值新聞本位
“以新聞為本位”,是邵飄萍1923年在他的《實際應用新聞學》中提出的對新聞傳媒的基本要求。邵飄萍認為:世界新聞事業之趨勢,基於以新聞為本位之原則。從新聞本位考慮,首先強調新聞不是宣傳、不是說教式的傳播。它是告知性的傳播。它隻思考新聞的真實性、時效性、新聞價值等要素。然而,我國的新聞節目,特別是時政類新聞節目受報道形式和宣傳內容的製約,節目長期停留在政治事實的套路化表達層麵,新聞價值的標準被弱化,政治宣傳的角色被強化。可喜的是,自2011年8月,中央五部門提出在全國新聞行業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的活動以來,我國的新聞節目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中央電視台播出的《皮裏村蹲點日記》、《回家的禮物》到淮北市廣播電視台播出的《美好鄉村紀行》、《人物速寫係列》等,不論是中央級媒體還是省級、地市級媒體,在全國各級媒體都湧現出一批批深入基層、反映普通百姓生活的新聞報道。
一、“走轉改”活動是“新聞本質”回歸的實踐活動
1、“走轉改”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繼承和延續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認為新聞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是要堅持新聞的真實性。真實性是新聞的第一性,也是新聞核心價值所在。“走轉改”要求新聞工作者深入基層、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繼承和延續。多年來,我國新聞界“客裏空”現象愈來愈重,假大空的報道比比皆是。一些新聞工作者很難沉下心到新聞現場細致采訪,而是依賴網絡或者材料等閉門造車,想當然地撰寫新聞。這樣采寫的新聞沒有生命力、缺少事實依據。所以新聞報道曾一度在公眾心理缺少信任度。自開展“走轉改”活動以來,越來越多的新聞工作者沉下心、俯下身,走到最基層與群眾感同身受,零距離接觸新聞事件,湧現出一批批不僅具有新聞真實性,而且貼近時代脈搏的新聞報道。以淮北市廣播電視台的《淮北新聞聯播》為例,在“走轉改”活動開展以前,除了市領導活動類新聞記者要到現場采訪以外,其它的新聞報道很多是來源於報紙上刊發的新聞,然後稍作修改配上畫麵即可。這樣的報道不僅生硬、枯澀,不符合電視新聞傳播特點,而且與新聞的真實性原則相悖。記者沒有親臨現場而是直接采用他人的報道,使得新聞報道缺少事實依據,同時還會因為記者沒有到現場拍攝而出現聲畫不同步的現象。自“走轉改”活動開展以來,《淮北新聞聯播》進行大膽嚐試,不僅在領導活動類報道中大量抓拍領導與群眾在一起的細節和精彩的現場,而且適時推出“走轉改”專欄,讓記者走進工礦企業、偏遠農村……采製更加真實生動的新聞。比如在《人物速寫係列》中,記者淩晨兩點跟著蔬菜批發商販坐車到外省批菜,記錄下在顛簸的道路上,商販熟睡在車上以及批發商販每天要在天亮前把一千多噸新鮮蔬菜批發給各個零售商販等片段。這種體驗式報道增加了新聞的真實性和可視性,播出後引起受眾的強烈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