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談主持人語言表達的影響因素(3 / 3)

作為社會化的媒體主持人,這個部分是伴隨生命成長的過程而自然的追求,有意識地培養乃至精進自身的語言風格,必將使得主持人盛開人性之花,使自己的主持人角色充滿魅力。

三、主持人語言的文化要素

語言是社會現實的一個指向,它的形態突出反映了當下我們對社會問題以及社會進程的基本觀察和看法,我們無法和周邊的客觀世界隔離開,我們必須使自己的精神世界浸淫在某種文化形態裏,所以這裏要闡述的不僅是主持人個體的文化修為,而且是通過主持人訪談時的語言形態來觀察社會整體的語言形態。

從屬於一個社會群體中的個體的語言風格和這個群體有著天然的聯係,他們所使用的詞彙、語調、重音、言語形態等,都在文化的範疇內保持一致性。但總有個別個體,對更廣義的社會群體文化形態及其形成曆史更為敏感,或被動接受,亦有脫離其從屬文化的傾向,形成跨文化群體的現象。

我們如何界定某個個體從屬於哪個文化群體,在今天信息交流如此廣泛,交通如此便捷的情形下,確實很難,但有一個手段是如實反映的,那就是語言。

主持人在直播間裏的對話,是有明確采訪和交談對象的,這個時候,主持人自身的文化素養和日常的文化積累顯得異常重要,甚至因自身主持的節目的定位,在相關知識的積累上要有側重,比如,財經、法律、體育、音樂等節目主持人,要具有專業的經驗,在節目中,針對談話的對象,主持人要有能力快速判斷出談話對象的文化傾向,快速找到其興趣點,從而能使談話向談話對象擅長並樂於表達的方向進行,久之,主持人的文化品位和格調可使一個節目的內涵日益完善而獨具光彩。

主持人的文化素養決定其采用的語言風格,也決定了節目的走向,具體到廣播類主持人來說,還有一個文化堅守的問題——普通話。

對於中國人來說,普通話作為民族標準語是一種文化現象,任何民族標準語都先發端於某一種方言,以此為基礎做些語言學上的規範,當一種民族標準語被確定後,它就被賦予了具規範性質的語法、字彙和讀音,並通過這個民族或國家法定的教育體係進行延伸推廣。某種方言一旦擁有了民族標準語的地位,它亦擁有了固定某種文化的責任。

從語言學的角度看,我們尊重甚至歡迎語言的多元構成,因為這樣不僅能為語言學研究提供多樣化的樣本,也能從文化角度研究多元的民族心理結構,即便是主持人,我們前麵也探討過,在一些地方特性很明顯的節目裏,我們不排斥方言的運用,反而這種運用更增進節目的感染力。但普通話是維持文化穩定的有力手段,作為公共媒體的主持人必須掌握並運用,這是這個崗位所賦予的文化責任。

以上我們探討了媒體主持人如何貼近社會去觀察語言,提升媒體主持人的語言表達效果,語言和社會的關係是基本的人類文化現象,主持人隻有更深刻理解才能更好的表達。□

(作者單位:安徽廣播電視台新聞綜合廣播頻率)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