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談主持人語言表達的影響因素(2 / 3)

口語是以人為中心的,寫作是以論題為中心的,聽眾的收聽心理是需要保持一個持續的談話狀態,主持人無需專注於一個話題,而是試圖吸引住收聽者,並迎合或滿足他們的情感需求。而寫作中,從語段到語段的轉換也都是圍繞同一主題,並希望有一個清晰連貫可信的邏輯鏈。

在一個交流環境裏,談話的開啟者擁有一個複雜而絕對的權力和地位,主持人可以開始談話,他亦可打斷、調整談話的方向,當然這種主導的地位有時會向一個強勢的嘉賓方向轉移,嘉賓會忽視主持人的指向,按自我的意圖進行談話,但這都不妨礙我們說的主持人在這個環境中的絕對地位,隻能說明主持人因個體原因對談話控製力的強弱不同而已。

二、主持人語言的社會學要素

社會語言學認為語言的習得應超越單純的語法範疇,而應進入到社會學領域,應該麵對真正構成人類交際和個人所處社會地位的語言環境,這種注意力從語句到實際交流的轉換,社會學中其實有一個專有的概念——言語。

1、對象

播音間裏的主持人其實麵對的是社會各階層的談話對象,官員、學者、商人、農民、工人等等都有可能,在這樣的談話中,加入他們自身語境裏的常用表達方式,尊重對方的社會地位,合理的稱呼,尊重對方的人格,合理的禮貌用語,如:“王先生、李總、張局長、趙大哥、李大姐、劉女士、孟小姐,”“您好、歡迎您、感謝您、祝福您”等等。

2、方言

作為語言工作者的主持人經常接觸到方言,對方言有一定的理解是個很重要的能力。從某種意義上說,方言是人類文明在時空演進過程中自然發生的語言現象,也是人類研究自身文明進程的思維痕跡。我們很多廣播主持人對方言的使用要麼避而遠之,要麼有意識的過分使用,大部分是無意識的偶爾使用,在某些生活類、地域性強的節目中,有意識的使用方言是可以增進節目的表現力的。主持人對語言色彩的把握需要對方言有認真的理解並突出其在特定語境中能發揮絕佳的效果,這樣的表達技法,是優秀而有文化內涵的主持人應該具備的。

3、風格

特定媒體的主持人和其訪談嘉賓一樣,放到社會學領域裏探討都是一個個具體的個人,都有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因此除了之前因地域而造成的類方言的語言個體差異外,還有很多其他因素產生的語言差異,更苛刻地說,甚至來自於同一地域,有相似教育背景的兩個人,其語言形態亦可能呈現不同的風格。

風格,就是和個人曆史緊密相關的語言現象。有時候,或有些特別的談話氛圍裏,我們需要格外小心謹慎,唯恐言辭閃失出錯,唯恐表達出錯,力求清晰、明確嚴謹。而另外一個氛圍裏,我們的語言表現更為輕鬆、隨意,不附著更多邏輯的要求。這兩種情形有點像我們生活中的吃穿,與“宴席、便餐、正裝、便裝”等異曲同工,這種表達形態上的層級變化實質是人的注意力的層級變化。

主持人身陷某種談話氛圍中,需要根據所談話題的屬性以及訪談嘉賓的身份、性格作出判斷,當然我們亦不能排除主持人自身個性在特定談話氛圍中所發揮的作用。通常與政商界人士談論政經類話題,需要主持人和訪談對象在直播間裏均需要嚴謹表達,清晰的概念運用,雙方都在注意力層級上表現較高,其語言形態,呈現出正規化的趨勢。用詞、語法極少出錯,注意力層級的高調動著雙方的思維,使得談話雙方乃至聽眾都處於一種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狀態。但無論在何種程度的正規化趨向約束下,談話雙方心理上都具有自我表現的內驅力,希望通過修辭、幽默、表達方式等各種手段來突破邏輯的沉悶,嚴謹所帶來的緊張,這種基於個體文化判斷的心理追求,外在上就形成了我們所說的風格。有趣的是這種風格也不是固定不變的,隨著主持人個體內在文化修養的不斷提升,風格也會伴隨時間的推移,呈現出不同的色彩,不同的質地,像酒的醇香,久之,更形成美學領域的更高層次——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