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聲所愛大地飛歌》是廣西衛視於2012年推出的新民歌選秀節目。第二季娃哈哈啟力“一聲所愛大地飛歌”2013新民歌音樂季於2013年6月5日開啟。節目在瑞典最受歡迎的音樂節目True Talent原版模式基礎上,定位“新民歌音樂季”,保留盲選、PK戰等經典賽製,通過著名音樂製作人帶隊對傳統民歌重新改編,使“一聲所愛大地飛歌”2013新民歌音樂季成為中國第一個,也是唯一以民歌為主題的音樂鑒賞類節目。最後獲勝的選手將登上大地飛歌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的舞台。
1、突出地域性,打造民歌鑒賞舞台
在打造本土化欄目的時候,必須堅持本土化原則,打造地域特色。
首先從這檔欄目的名稱來看,其中有“大地飛歌”四個字。廣西壯族自治區素有“歌海”之譽,是壯族歌仙劉三姐的故鄉,廣西各族人民一向有愛唱民歌的習俗。為把民歌發揚光大,從1993年起廣西開始舉辦民歌節,從1999年起廣西區人民政府決定把“廣西國際民歌節”更名為“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並於同年11月在南寧舉辦了首屆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大型廣場文藝晚會《大地飛歌》。把全國觀眾熟知的晚會名字融入到欄目名稱裏,第一是加深全國觀眾對這檔欄目的印象,讓觀眾能在第一時間記住突出它特有的地域性的欄目名稱;第二是讓當地的觀眾對這檔欄目有一個親切感,因為受眾都會有一個本土化的情感,他們更關心自己身邊發生的事或者身邊的人。
其次,從內容上看。現如今,不管是中央電視台還是其他部分省級衛視,都在以高額的成本打造選秀節目。作為一個地方台,在人才設備、資金技術、資源信息等方麵的製約下,如何在激烈的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內容的本土化就成為了競爭的資本。《一聲所愛大地飛歌》雖然也是選秀節目,但是結合廣西素以民歌歌海著稱的地域特色,成為了中國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以民歌為主題的音樂鑒賞類節目,在聽覺上就有別於其他的選秀節目,除了能聽到流行音樂外,還能欣賞到來自各個民族的音樂、原生態的音樂。參賽選手也是來自各個民族,除了漢族外,有來自納西族、蒙古族、藏族、彝族、羌族、拉祜族等,又因為廣西鄰近東盟各國,因此還有印尼的音樂愛好者參賽。這在內容上不僅結合了地域特色,在表演上的本土化,還因為增加了多元的少數民族元素而更吸引眼球。
2、實施品牌戰略,塑造欄目整體形象
品牌是頻道包裝的核心,它是對電視頻道整體形象進行一種外在的形式要素的規範和強化。欄目的包裝亦是如此,因為包裝能強化欄目的個性特征,確立並增強觀眾對欄目的識別能力。
從2006年到2010年,廣西電視台有一檔《影視歌手大賽》的歌唱選秀欄目,這是一年一季的比賽,但由於這檔欄目沒有在衛視上播出,麵對的完全是本土的受眾、本土的參賽選手,因此就沒有得到外界的重視,很快就淹沒在眾多同類型欄目中。而《一聲所愛大地飛歌》的播出平台一開始就被放在了廣西衛視,雖然也有過做選秀欄目的經驗,但是畢竟省級電視台的資源有限,想要在同類型的欄目中占有一席之地,且不說要超前或優於別人,至少也需要借鑒同類型欄目的成功的運營模式和優秀的製作團隊的經驗。
一切學習都是從模仿開始的。為此首先是與北京世熙創意國際文化傳媒有限公司進行合作。世熙創意之前與各省衛視合作了許多經典的電視欄目,例如與湖南衛視聯合製播的《名聲大振》,與浙江衛視聯合製播的《中國夢想秀》等等,這使《一聲所愛大地飛歌》無論是從前期的廣告宣傳還是到後來欄目的製作都變得更加專業。其次是請到了郭德綱擔任《一聲所愛大地飛歌》的主持人。郭德綱是一位知名的相聲演員,他的伶牙俐齒和機靈的現場反應為他得到了很多的主持機會,例如天津衛視的《今夜有戲》,江蘇衛視的《非常了德》等等,他幽默、憨厚的形象得到了觀眾的認可和喜愛。主持人是電視連接觀眾最直接、最能溝通情感的紐帶,是電視節目最積極、最能傳情達意的主導人物,利用主持人的名氣可以帶動欄目的受關注度及影響力,主持人也是欄目的名片。用郭德綱作為《一聲所愛大地飛歌》的主持人,就是利用郭德綱的親和力和知名度,增進觀眾對欄目的信任,以提高收視率。用名人帶動欄目的除了主持人外還有“導師”,在第一季《一聲所愛大地飛歌》中,請到了高曉鬆、孟庭葦、朱樺、蔡國慶來擔任評委,他們都活躍在各大選秀欄目中,都被觀眾熟知。到第二季時,不僅請來了兩位知名的音樂製作人小柯、袁惟仁擔任評委,還請到了眾多活躍在樂壇的重量級的助陣嘉賓,例如:齊秦、齊豫、張韶涵、吳克群等等,在有第一季打下的良好基礎和第二季的更加強大的明星陣容的情況下,《一聲所愛大地飛歌》擁有了更穩定的收視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