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子》的境遇要素有:戀愛被阻、誤會、磨合、冒險、不幸。妻子要麵對的不僅是丈夫,更有婆婆、妹妹等家庭成員,在時代變遷中,妻子逐漸成為了丈夫一家的經濟和精神支柱。在這部劇中,妻子的角色不同於母親,在家庭矛盾的衝突中完成了現代女性寬容而有主見,善良而有原則的審美變化。
《大姐》的主人公是在父母雙亡的家庭中,毅然承擔起照顧兄弟姐妹的任務,不管困難多少,都不曾對生活有絲毫放棄。這也符合傳統家庭觀念中,長女為母的“大姐”的符號意義。
這些劇中的主人公都通過付出和犧牲負起家庭生存重任,“母親式作為”將簡單的人生哲理貫穿全劇,在家庭瑣事中展示人們(尤其是女人)基本的做人原則。
4、親情電視劇中女性形象在傳播中的女媧印記
以上4部電視劇中的女性與女媧在品質與精神方麵十分相似。作為創造之神,女媧的角色相當於親情劇中的母親,女媧為了百姓出生入死、敢於承擔與犧牲的無私精神在親情劇的女性身上都得到體現;女媧不僅創造生命,為人民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還通過製作笙簧,陶冶大家的情趣,教育大家與人為善、和諧相處,提高精神層次和格調品位。這些品質恰似親情劇中的女性承擔的生兒育女,並為其創造和諧、安全的生活環境的責任,無論是女媧神話,還是親情劇它們所展示的女性審美心理大致相同。
5、女性審美心理的傳播
從心理學角度,“偶像效應”是贏得宣傳效果的一種社會心態的反映⑧。親情劇的熱播,必然會引起廣大女性將劇中美好女性當做模範,模仿其行為,達到較好的傳播效果。這對價值觀、世界觀的傳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並不是所有的宣傳都是正麵的,許多凶殺、低俗電視劇及網站會引發人們不自覺的模仿犯罪行為,這種負麵宣傳是不可避免的,除了自身需要自律以外,傳媒機構的約束將成為有效手段。
結語
女媧神話原型所體現出來的情感特征及文化心態在延綿數千年的曆史中沉澱下來,成為中華民族最古老、最原始的女性經驗認識,並最終化為一種強大的心理潛能,成為整個民族的集體意識。對親情劇中女性價值和精神的頌揚,既是強烈的生存願望的體現,也是渴望拯救與庇護的體現。女媧神話中“大母神”原型以各種符號現身於現實的女性中。在當代中國社會的轉型中,對生存的焦慮和價值的尋求顯得十分迫切和普遍。在這種條件下,親情劇中的女性形象,主要是母性形象,而對母性形象的描述從內涵上看則與女媧神話原型正好重疊,其女性審美要求也和女媧有異曲同工之妙。□
參考文獻
①②③思屈:《傳媒產業化時代的審美心理》[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
④馬斯洛:《人類動機的理論》[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⑤⑥L.van Zoonenn:《女性主義媒介研究》[M].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⑦⑧劉京林:《傳播中的心理效應解析》[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
(作者:均為廣西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