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類電視節目的創意策劃及價值實現
聲屏世界
作者:張喆
【摘要】作為音樂類電視節目的《我是歌手》,以季播的方式於湖南衛視每周五晚黃金檔播出後,引來了觀看熱潮與熱烈的討論。借由《我是歌手》的走紅,本文對此節目的創意策劃、價值實現及其引發的對於音樂產業的拓展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音樂類電視節目創意策劃價值實現《我是歌手》
談到國內的音樂類電視節目,早期走紅的有《同一首歌》、《超級女聲》、《我型我秀》等。這些節目對於現代流行音樂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較高的收視率也引發了各地方衛視不斷推出類似節目。然而過多的雷同節目,帶來了觀眾的審美疲勞,音樂類電視節目的發展似乎停滯不前。而就在人們口味越來越高的時候,浙江衛視推出了《中國好聲音》、湖南衛視推出了《我是歌手》,一時間又重新引領了觀看音樂類電視節目的熱潮。浪潮的再起湧起,值得我們從中學習與思考。如何使音樂類電視節目做到不斷推陳出新,需要創新與活力。本文以《我是歌手》為例,對於音樂類電視節目的創意策劃及其價值實現進行分析與探究。
一、《我是歌手》的創意策劃
《我是歌手》是中國首檔歌手音樂對決綜藝秀。該節目引自韓國MBC電視台熱播的綜藝節目《我是歌手》。《我是歌手》走紅,與它的借鑒與創新不無關係。
1、明星之間的音樂較量
《我是歌手》每一期的比賽都是在七位已成名歌手之間展開,演唱的曲目由自己選擇。七位歌手第一次演唱時都不知道對手是誰,而且麵臨著被淘汰的危險,這對參賽歌手的素質是很好的鍛煉。節目雖然為錄播,但選手隻有演唱一次的機會,達到了比賽的效果。看明星之間的唱歌比賽,無疑新鮮刺激,在國內現今的音樂類選秀節目中,是次突破。
2、“最煽情的現場觀眾”
《我是歌手》節目組本著公正的原則,首開“知音聽審團”,從眾多的電視觀眾中嚴格篩選出500名具備一定音樂素養,懂音樂,更懂欣賞音樂的“知音觀眾”。500名聽審都是不同年齡層次的,通過票選的方式決定選手的排名及去留。與以往的音樂比賽節目不同的是,《我是歌手》的專家評委隻對參演歌手的表現作出點評,並不參與評分工作。
另外,這些觀眾在歌手演唱時,經常會用情至深,甚至潸然淚下。這一點也引來了不少的討論,認為炒作嫌疑嚴重。不過無論真假,這都對收視率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3、主持人變“經紀人”
參賽的每位歌手都與湖南台的一位主持人“簽約”,由這些主持人來當他們的經紀人。如簽約的選手淘汰出局,則經紀人也跟著離開。這些“經紀人”大多數是已成名的主持人,他們來當明星歌手的經紀人,也給觀眾一種新鮮感。他們與歌手之間碰撞出的火花同樣吸引觀眾。
另外,節目除最後一期請專業主持人(汪涵與何炅)之外,其餘都是由歌手來做主持。歌手雖然沒有專業的主持經驗,但是形象親民,拉近了節目與觀眾間的距離。加上本身對音樂的了解,有著更為獨到的見解。在節目主持上形成了一種新穎、不模式化、更接近音樂節目本質的主持風格。
二、《我是歌手》的價值實現
1、文化價值的實現
《我是歌手》的走紅,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分析它在文化領域體現出的價值。
(1)促進音樂類電視節目的內容創新
國內的音樂類、娛樂類電視節目眾多,但似乎很難看到原創性節目。大多數節目就如《我是歌手》一樣是引自國外的電視節目。比如浙江台熱播的《中國好聲音》是引自荷蘭的電視節目。麵對模仿性的問題,雖然《我是歌手》在引進後加上了自己的創新之處,但仍然感覺不是“自己的東西”。所以,節目走紅的同時,也提醒著我們要更加重視原創性,創作出屬於我們自己的音樂選秀節目。
(2)促進音樂文化的普及
首先,《我是歌手》讓觀眾看到了音樂人對音樂的追求。音樂最本質的東西體現了出來,而不是包裹著商業氣息。這是久違的真實感,歌手對音樂的熱情,讓觀眾為之感動。
其次,歌手通過演唱歌曲,將一些歌曲重新“炒熱”,使這些歌曲能夠被二度傳唱。這對中國流行樂壇的發展有積極的影響。
第三,《我是歌手》的伴奏全部為現場演奏。其中運用到了交響樂團、搖滾樂隊、鋼琴以及中國民族樂器。這對器樂文化的普及與傳播發揮著潛移默化的作用。而且,不同器樂的交融與碰撞也擦出了絢麗的火花。這對於音樂教育,對音樂的傳承與大發展是有一定影響力的。
第四,《我是歌手》的音樂,無論是樂器的多樣、演唱風格的多變還是歌曲類型的全麵等等,也體現了文化領域宣揚的“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特征,這在文化傳播上有著積極的標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