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當前電視新聞時評節目在均衡價值導向中存在的問題
1、以提升收視率為核心目標,但節目內容與形式的同質化現象嚴重
電視新聞時評節目在節目內容與形式上存在嚴重的同質化現象,甚至抄襲模仿的行為也時有發生。《焦點訪談》是我國電視新聞時評節目的樣板。該節目火爆之後,全國各地方電視台的時評節目大都按照此種模式展開,比如記者的采訪報道展開事件,大量使用同期聲,眾人的議論穿插其中,最後再以主持人的點評結束節目。電視觀眾對此類節目往往會產生似曾相識的感覺,雖然能夠激發一時的興趣,但從長遠來看,這些節目的製作質量與點評深度畢竟不如《焦點訪談》,因此,觀眾也就漸漸失去了對此類節目的興趣。
2、時評題材存在偏頗,無法構建公共話語平台
從當前電視新聞時評節目的題材來看,大都關注的是政治、經濟、文化方麵的重大新聞事件、社會問題與社會現象等等,尤其是對人們已經熟知的或者是在社會中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新聞事件進行分析和評論。這會帶來三個方麵的結果:一是評論題材的偏頗,特別是忽視了普通民眾關注的或者是涉及到其切身利益的一些話題;二是往往由一些專家、學者、政府官員等群體對這些重大新聞事件和社會問題進行評論,缺少不同專業背景、生活經曆的普通民眾的聲音,無法構建一個有效的公共話語平台;三是所有的媒體都針對某一焦點事件進行分析和評論時,其思想、觀點、建議的雷同性較大,無法實現創新,因此,也就不能吸引觀眾注意力,提升媒體價值。
3、點評不到位,無法實現啟發民智的價值導向
電視新聞時評節目不僅對於點評者的個人素質、專業背景、工作經曆具有一定的要求,從而能夠提出不同的思想和建議;同時也需要點評者進行充分的前期準備,尤其是對點評事件的全麵了解和係統認識,由此形成係統、流暢的表達內容。然而,當前諸多電視新聞時評節目主持人和評論員卻存在講解政策多、個人意見少;觀點雷同多,獨特見解少;描述新聞現象多,分析新聞本質少;看到現狀多,能夠前瞻少;情緒化多,理性少;甚至是還存在諸多敷衍了事的行為,語言斷續,觀點混亂等等。這種現象不僅無法啟發民智,而且對於提升電視收視率也沒有任何幫助,甚至還損害了電視頻道和節目主持人的個人形象。
4、觀點偏激,破壞社會輿論環境
當前的一些電視新聞時評人員往往會忘記自身作為大眾媒體“發言人”的角色,不清楚自身言行可能帶來的影響,采用偏激的觀點,導致事件的惡化,破壞社會輿論環境。比如近年來我國在釣魚島、黃岩島與周邊國家發生爭端,部分新聞評論員便不斷地叫嚷我們要武力解決問題,我們不能有損尊嚴等等。這極大地助推了國內民眾的“民族主義情緒”,不僅無法平息事件,而且還在國內造成打砸事件,既影響到國內社會的穩定,同時也破壞了我國的國際形象。
三、促進電視新聞時評節目健康發展的建議
從均衡自身多維價值導向的角度來說,我國電視新聞時評節目的健康發展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麵的問題:首先,電視工作者對於時評節目的創辦目的與重要性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尤其是在節目內容與呈現方式上要具備一定的創新性,通過新穎的節目模式和具有一定深度的節目內容,來吸引觀眾注意力。在提升節目收視率的同時,實現媒體價值和節目的社會價值。其次,電視時評節目的主持人和評論員要經過嚴格篩選,不僅具備較高的專業素質,對特定新聞事件能夠進行深入的剖析,發表不同的思想、觀點和建議,而且還要具備一定的政治敏感性和社會道德素質,一方麵能夠從社會發展、國家進步的全局出發考慮問題;另一方麵也能夠進行全麵的前期準備,從而對自己的新聞時評工作、自己的言行負責。最後,當前的電視新聞時評節目還必須具有一定的責任意識,一方麵要注重普通民眾關注的或者是涉及到其切身利益的一些話題;另一方麵能夠發出不同的聲音,由此構建一個有效的公共話語平台。
參考文獻
①趙振宇,《多重理論視野中的新聞評論》[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6(9):143-147
②哈貝馬斯,《關於公共領域問題的答問》[J].《社會學研究》,1999(3):2-6
(作者: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13級廣播電視碩士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