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探究《爸爸去哪兒》走紅原因(2 / 2)

三、“涵化”親子教育,引發社會“模仿”

美國批判學派代表人物喬治·格伯納通過文化取向研究,係統地提出了“涵化理論”(又稱培養理論、教養理論、涵化分析等)④,涵化理論揭示了傳播可產生長期效果,通過潛移默化的內生,對人的意識具有建構作用,從而揭示了傳媒對個體的改變與影響。在《爸爸去哪兒》中,明星爸爸們首先得到教育。例如,在節目組設置的各種“壓力”之下,林誌穎認識到孩子的獨立性還不夠;王嶽倫認識到“應該能從別的父親和孩子身上認識到我們身上的不足。”節目中爸爸們教育孩子的感悟不僅是對自己教育的反思,更會對觀眾的教育觀念產生影響,使觀眾在觀看電視的時候受到教育。

節目中明星爸爸們在親子教育中認識的逐漸升華,又會給社會帶來一些模仿效應。在媒介的協助下,觀眾不用尋求任何幫助,就能實現自己的模仿,因為節目中展現的就是最原生態的生活。同時,觀眾對於節目的模仿,又不僅僅局限在形式上的感官體驗,更多的是內心的觸碰。例如,節目中爸爸田亮的女兒田雨橙在睡覺之前仍不忘祝爸爸生日快樂;雖然王嶽倫沒有做好飯菜,但是仍得到了女兒的鼓勵,類似的感人場景還有很多。觀眾在看到這些場景的時候,會觸動內心的心弦,忍不住想去模仿。

節目中的明星爸爸們是在不斷體驗與不斷反省中度過整個節目,他們也有曾經的現實自我與理想中的自我之間的矛盾。⑤根據羅傑斯現象學理論的自我闡釋,提出了現實自我及與其相對應的理想自我。現實自我是指個體在自己與環境相互作用中,表現出來的現實狀況和實際行為的意識、看法;理想自我代表個體最高希望擁有的自我理想概念。羅傑斯認為,對於一個人的個性和行為具有重要意義的是他的自我概念,而不隻是現實自我。明星爸爸們在節目中展現的現實自我中看到了自我的不足,從而產生了自我理想意識。如果節目的主人公不是明星爸爸們,而是日常生活中典型的“好爸爸”,節目就不會產生好的效果。因為如果節目選用了幾個在教育孩子方麵無所不能的“好爸爸”,就不會給觀眾帶來現實自我意識,並且如果僅僅隻是說教式的宣言也可能在某種程度上引發觀眾的抵觸情緒。節目在製作過程中不是單線式的簡單記錄,而是在記錄的過程中在適當的時刻引發爸爸們的感慨,分享教育孩子的問題,這裏的分享也就是理想中的自我展現。現實自我與理想自我的交替呈現,必然給觀眾帶來同樣的現實自我與理想自我的碰撞。

四、異托邦社會的建立,打破娛樂至上的怪圈

《爸爸去哪兒》最終是要建立一個異托邦的社會,所謂異托邦是指福柯在其空間闡釋中提出的既反映社會又對抗社會的真實空間,而與之相對應的烏托邦則是虛構的、非真實的。⑥異托邦偏離正常的場所,同時又穿行於其中;它向四方滲透,又使自己保持孤立。在節目中我們看到的正是這樣一個反映現實問題,但卻是對現實社會反抗的異托邦社會。由於生活的壓力,家庭中父親的角色往往忙於家庭的生計,或者是追求自己的事業,對孩子的教育往往不能認真對待,有時候是身不由己,有時候是一念之差。作為對社會中這種現象的反抗,《爸爸去哪兒》虛構了一個場景,在這個場景中,整天在外奔波的爸爸們回到了孩子的身邊,帶著心愛的孩子完成一次意義非凡的旅行。這次旅行的意義,不僅僅是因為擁有父親的陪伴,還有在沒有任何玩具或零食輔助之下的心靈溝通。在這種心靈的洗禮之下,父親和孩子一起成長。從觀眾這個空間場所的層麵來說,他們也會對自我的空間進行審視,發現自我空間的不足,從而產生進入反抗現有空間的可能性。

總之,親子節目《爸爸去哪兒》不僅是對之前電視娛樂真人秀節目的超越,更是對現實社會問題的反映。節目在給我們帶來純真歡笑,窘態幽默的同時,也給觀眾在教育孩子問題上做了示範,這將會讓觀眾在娛樂之後有所反思,從而打破娛樂至死的怪圈。□

參考文獻

①鄭欣:《平民偶像崇拜——電視選秀節目的傳播社會學研究》[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

②王豔,《電視文化的大眾娛樂功能》[D].廣西大學,2005

③倪沫,《從平民真人秀到偶像真人秀——兼論〈謝天謝地你來啦〉的娛樂新思維》[J].《鎮江高專學報》,2013(4)

④高萍:《“批判”傳播學》[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1

⑤Robert.D.Nye 著,石林、袁坤譯:《三種心理學:弗洛伊德、斯金納、羅傑斯的心理學理論》[M].北京工業出版社,2000

⑥Michel Foucault“of other Sp-ace ”,Diacritics,Spring,1986

(作者:重慶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