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明星效應——滿足受眾的窺探心理
明星有著較高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他們總是大家樂於關注與討論的群體。各種娛樂媒體習慣於在他們身上製造話題,甚至將他們的隱私公諸於眾。媒體的報道五花八門,為吸人眼球製造各種噱頭,極盡娛樂之能事,這就更讓受眾產生想要一探明星們褪掉光環、回歸家庭後真實麵目的心理。再加之各個明星都擁有自己成千上萬的粉絲,這些粉絲是明星們狂熱的追隨者,他們除了關注聚光燈下的明星形象,更想關注私下明星們的喜怒哀樂以及他們家庭生活的方方麵麵。《爸爸去哪兒》這檔明星父子參加的節目,一方麵,在鏡頭前為觀眾展現了作為明星的爸爸們麵對柴米油鹽醬醋茶等平凡生活時的窘態。比如王嶽倫多次給女兒紮頭發失敗,不得不向攝像師求助,林誌穎一麵生火做飯一麵兌奶粉,忙得焦頭爛額,這些高高在上的明星被生活瑣事所難,這著實令觀眾好好“參觀”了一把。另一方麵,雖然鏡頭一直跟隨著爸爸和孩子,但他們背後的那個女人卻從未離開我們的視線,從《天天向上》現場連線李湘,到《快樂大本營》曝光林誌穎的戀愛史,這大大滿足了受眾窺探明星夫妻感情、家庭關係的心理。
二、傳播者:秉持觀眾本位理念
1、本土化創新
隨著傳播科技的高速發展,全球化傳播從各方麵影響著我們的生活,並呈現出勢不可擋的發展趨勢,我們隻需要輕點鼠標或滑動手機屏幕,就可以輕而易舉的看到世界各地的優秀電視節目。既然如此,我們在引進外來節目類型時,就需要在保留原來基本模式和規則的基礎上,進行一些本土化的創新,否則隻會讓受眾產生審美疲勞,節目的發展也將水土不服。
《爸爸去哪兒》雖然是從韓國引進的,但與原版還是有很多的不同,韓國的家庭一般都有兩三個孩子,節目中也都是爸爸帶著兩三個孩子,在拍攝剪輯時比較強調孩子的表現與互動,而湖南衛視《爸爸去哪兒》更強調爸爸與孩子之間的交流。此外,《爸爸去哪兒》節目組安排的活動路線極具中國特色,第一期就選在了蘊含著濃厚文化氣息的北京鄉村,爾後是神奇而充滿考驗的大漠,接下來是體現少數民族特風情的雲南,這些地方在中華版圖上可以說是具有代表性的,也隻有在中華大地上才能完成地域特色、風土人情跨越如此之大的拍攝任務。應該說,節目組在畫麵剪輯與地點選擇上是充分考慮了國內受眾的需求,體現了從觀眾角度出發製作節目的特點。
2、接地氣的活動安排
電視節目要為受眾接受,獲得他們的支持與喜愛,就需要傳播者在傳播內容上下足功夫。傳播與普通受眾生活貼近的內容,盡力排除他們的理解障礙,這樣才能拉近節目與受眾的心理距離,獲得受眾的認可。尤其是在互動型的節目中,節目的環節設置必須是受眾所熟悉的,這樣既可以大大滿足受眾的參與心理,同時還使受眾獲得了在節目現場的心理體驗。這一點上,筆者認為《爸爸去哪兒》做得十分成功。以往節目中的明星嘉賓,總是被各種光環所籠罩,往往容易給受眾一種高不可及,不食煙火的感覺。而《爸爸去哪兒》節目組恰恰反其道為之,通過一係列的活動環節來揭示明星作為普通人的一麵,讓受眾了解到他們作為普通人的衣食住行。如要求每對父子用50塊錢購買兩人的食物,這樣的安排必然會引出逛菜市場、砍價、做飯等為我們所熟知的事情,看到星爸們或輕車熟路或束手無策,大大愉悅了我們的心情。可以說,這樣的任務是完全接地氣的,我們在觀看過程中可以直接體驗整個過程。
總的來說,《爸爸去哪兒》之所以能獲得極高的收視率,引發一輪新的收視熱潮,正是因為它滿足了受眾的各種心理需求,貼近了受眾的日常生活。這種新的節目模式也定會為我國同質化嚴重的電視真人秀節目注入一股新風。□
參考文獻
①薛秀敏,《國內親子競技真人秀電視節目發展淺析——以福建本土少兒電視節目〈石頭剪刀布〉為例》,[J].《東南傳播》,2009(10)
②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
③方建移、章潔:《大眾傳媒心理學》[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
④趙曉煒,《論家庭溝通視域下的家庭類電視節目》[J].《東南傳播》,2011(6)
(作者:均為湖南大學新聞傳播與影視藝術學院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