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爸爸去哪兒》熱播的原因分析(1 / 2)

《爸爸去哪兒》熱播的原因分析

聲屏世界

作者:陳傑 丁勝利

【摘要】《爸爸去哪兒》開播以來,引發了社會的強烈反響,好評如潮。筆者認為節目的成功之處在於它滿足了受眾尋求娛樂、自我角色定位,窺視獵奇的心理需求,同時節目的傳播者把握住了這一受眾需求,並恰當地處理了“拿來”與“改造”的關係。

【關鍵詞】爸爸去哪兒真人秀受眾心理受眾本位

《爸爸去哪兒》是一檔明星親子旅行生存體驗真人秀節目,其前身是韓國MBC打造的《爸爸!我們去哪兒?》。每期要求5位明星爸爸跟子女體驗48小時的鄉村生活,爸爸單獨肩負起照顧孩子飲食起居的責任,其間節目組會設置一係列任務由父子共同來完成。這檔節目自2013年10月在湖南衛視開播以來,迅速引起了大家的觀注,成為觀眾街談巷議的焦點。據央視索福瑞公布的數據,《爸爸去哪兒》10月11日當晚全國網收視率1.1,城市網收視率1.46,力壓同時段其他綜藝節目,排名第一。

親子節目,對受眾而言應該並不陌生,早在《爸爸去哪兒》之前,多家媒體也都曾做出過嚐試,這包括福建電視台少兒頻道的《石頭剪刀布》,浙江衛視的《人生第一次》,以及湖南衛視自身打造的《變形記》、《我是冠軍》等,但是這些欄目的發展一直都不溫不火,並沒有引起觀眾過多的關注。以至於《我是冠軍》的製作人龍丹妮最後無奈的坦言,“這類節目是我這輩子做過的最不服的節目,節目耗時耗力,然而付出收獲卻相當懸殊,以至於到現在回憶起來,沒有一個人想回頭再做這個節目”①。那麼為什麼在親子類節目發展看似舉步維艱毫無出路的時代,《爸爸去哪兒》卻迎來了受眾的追捧,成就了湖南衛視新一輪的收視熱潮?與其它親子類節目相比它吸引受眾的因素又是什麼呢?為此,筆者將著重從受眾心理和傳播者的角度入手,全麵解讀《爸爸去哪兒》的成功之處。

一、受眾:需求動機引發接觸行為

傳播學者麥奎爾在“使用與滿足”理論中指出:受眾是有著特定“需求”的個人,他們的媒介接觸活動是基於特定需求動機來“使用”媒介,從而使特定“需求”得到滿足的過程②。又由於受眾是一個多元化的分散群體,他們來自於不同的階層,有著不同的社會背景和生活經曆,同時有著各自的興趣愛好,所以他們收看節目的需求也必然不同。《爸爸去哪兒》之所以能受到如此追捧,正是因為它契合了社會觀眾的多元興趣。

1、心緒轉換——滿足受眾娛樂需求

不少心理學家對人們的需求心理提出過自己的看法,美國心理學家馬斯諾就認為受眾的需求從低到高共分為七個層次,依次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愛與關注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求美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③。從這裏我們能清楚的看出,人們在基本的物質生活得到滿足後,有追求精神愉悅的心理需求。此外,當今社會的壓力常常使人感到疲憊,需要借助一些娛樂化的節目來調節情緒。

《爸爸去哪兒》作為一檔親子真人秀節目,其中必然充斥著大量的娛樂元素,這僅從參加節目的嘉賓就可窺探一二。首先是在家庭的選擇上,5位爸爸(林誌穎、田亮、王嶽倫、張亮、郭濤)都是明星人物,作為明星本身就是受眾關注的興趣所在,在他們身上常常會引發各種娛樂話題,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並且這5位爸爸還各自涉及不同的領域,分別為歌星、奧運冠軍、導演、模特、影星,他們聚在一起會發生什麼新鮮事,是受眾很期待看到的。其次是5個孩子的年齡跨度在4—6歲,都還處在不太懂事的階段,他們在現場毫不做作的表演,真可謂是萌態百出,令人捧腹大笑。王詩齡取到食材離開時,不忘拉著老人家的手交代“爺爺,你要好好的”,田雨橙前一秒還哭得傷心欲絕,後一秒就化身“女漢子”跨著兩個菜籃飛奔起來,這些場景都成為觀眾津津樂道的亮點,達到了愉悅大眾的目的,同時也讓受眾對這些孩子產生無限的憐愛之情。

2、角色定位——提供行動的參考框架

生活中,我們每個人在不同的場合分別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家庭更是由幾個各自承擔不同覺角色的個體構成④。但是這些角色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發生改變,一個人幾年前還可能是兒子(女兒),現在就已經是爸爸、丈夫(母親、妻子),家庭角色的變化對一個家庭而言關係重大,一個家庭可能因為各自無法正確定位自身角色而產生矛盾,甚至造成家庭破裂。當人們想要印證自己扮演的角色是否合理,或想要尋求改善的方法時,公認正確的行為對象便成為他們進行參考的標準。《爸爸去哪兒》展示了5位爸爸單獨與子女相處的過程,由於缺乏母親在場,他們必須學著照顧孩子的生活起居,與孩子溝通獲得孩子的認同。整個節目充滿著溫情,給你“笑點”的同時,也絲毫不乏“淚點”。如郭濤在其他人都離開後,依然堅持撈魚以避免郭子睿產生自卑心理;滑沙活動中,田亮為保護女兒安全,在田雨橙單獨滑下時偷偷在背後拽住滑板。電視機前的觀眾,尤其是年輕的父母,看到這些感人至深的行為時,就會自覺不自覺的拿來與自己的表現做對比,並將他認為正確的值得學習的部分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準則,在日後與子女、妻子(丈夫)相處的過程中修正自己的行為,以期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建立和諧幸福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