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談新聞編輯的把關職責(2 / 2)

編輯是眾多“把關人”中最為重要的一員,他們是直接對記者稿件進行審讀的人,記者的很多錯誤甚至是政治方向的不正確,都是編輯第一時間發現並糾正的。因此,對於編輯的政治敏感度要求是要高於記者的,而這也恰恰是“把關’過程中最為核心最為重要的一環,因為政治方向的對錯,將直接導致接下來輿論引導的正誤。

四、把好輿論導向關——正確引導輿論

在中國,新聞報道從來都與輿論引導分不開。我黨在革命時期曾經將新聞等同於宣傳,而宣傳就是為了正確引導輿論團結人民群眾。如今我們早已進入信息時代,雖然“新聞更多的是要傳遞信息而非宣傳”這一論斷已成為了我們的共識,但是經曆了我黨辦報的年代,一些辦報的老傳統我們還是繼承下來了,如今我們談新聞工作,不論哪一個環節,都離不開“黨管媒體”的核心指導理念,這也正是筆者為何在第三點反複強調“政治正確”的原因。

有人認為,引導輿論,不應該是編輯的職責,而應是評論員的職責,其實非也!我們看新聞工作,雖然開頭筆者提到分為采寫編評四個階段,各階段的工作者各司其職,但是在整個新聞活動中,四個環節是密切聯係的,並且很多職責是全體媒體人員要共同承擔的。比如第三點的政治方向關,記者難道不需要把握好這一關卡嗎?評論員乃至報社的老總,都要嚴把這一關。同樣,引導輿論也是媒體人員共同的職責,而落實到編輯這一塊,就是對於記者稿子中出現的錯誤輿論導向進行把關和糾正,特別是涉及到負麵報道時,這個把關就顯得極其重要。

舉個例子,某記者采寫了一篇關於社會某組織進行非法集資的報道,不少群眾上當受騙,該組織卻不見蹤影,記者將此事報道出來後,早已失去理性的受騙群眾便集體去政府機構討要說法,這無疑是“病急亂投醫”。一方麵對政府而言,有損其在人民群眾中的形象,另一方麵,也是我們常說的不利於社會安定團結。雖然對於此事,記者沒有歪曲任何事實,編輯也做到了對事實的把關,但是事件報道出來的後果,卻並非他們所能預期,這次事件發生後,該市的宣傳部立即批評了對此事的報道,很多涉及該報道的新聞人員也被批評。而這種事情並非孤例,在實際新聞報道中,這類事件屢見不鮮,它往往在報道階段都是按正常步驟運作,但是新聞一旦報道出來後,引起的社會後果卻令新聞從業者無法估計。因此,當下的新聞編輯們在引導輿論這一關頭上,還是要多留心眼,這也是在新聞把關中最難做到、卻又是最重要的要求。

作為一個成功的“把關者”,編輯們不光要做到以上幾點,還承擔著對記者稿件細節的處理。所謂細節處理,就是對稿件的語句、標點等都要認真審讀,首先句子要通順,其次語法要正確,標點也要用對,更不能有錯別字出現。當然,對於這種細節的處理,不僅僅是編輯一人的職責,記者自己也要對稿件的這種細節負起責任,同時,報社裏的校對人員還會在經過記者、編輯兩輪審看後,進行最後的“把關”,但是校對隻負責糾正錯別字,所以最大的工作量和責任,是由編輯擔當的。進入新媒體時代,傳統紙媒也將目光投向了網絡和數字媒體,同時也對編輯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他們除了要完成以上任務外,還必須熟練掌握運用報紙編輯軟件,直接進行報紙的版麵編排,並且要同步在網絡上發布新聞。可見,在這個媒介技術不斷更新的時代中,對報紙編輯人員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要做一名合格的編輯,實在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作者單位:安徽日報社)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