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
業務探索
作者:王藝臻
【摘要】新聞細節,是新聞作品中細膩精準地描繪人物性格、事件發展、社會環境以及自然景物的最小組成單位,也是多角度表現事物感性特征的最小的材料。在新聞報道中應用好細節,是新聞搶占媒體製高點的重要所在,更是增加新聞魅力的重要砝碼。《新京報》記者在《夏俊峰下葬:三個悲劇家庭糾葛終結》報道中的細節運用成功刻畫出人物的個性,使我們不得不再次考慮民眾訴求、行政管理與法律規範的關係與矛盾。
【關鍵詞】新聞細節真實性生動形象新京報
艾豐在《新聞采訪方法論》中說:“有特點的細節,常常成為一篇報道最生動、給人印象最深的部分。因此,挖掘細節,也就成為一個記者本領的標誌之一。”①真實是新聞的生命,也是細節的生命。新聞細節一定是客觀存在的,不是記者胡編亂造出來的。這就要求記者必須“腳到現場”,必須親眼所見,否則新聞細節必然由想象得來,這樣的失實報道會導致作品喪失獨有的魅力。
首先,獲取新聞細節必須要深入采訪並細致觀察。試想,如果作者連一個新聞事件是怎麼回事都不了解,那麼很容易導致主題混亂,細節是用來說明、強化主題的。主題是“魂”,核心所在,主題混亂,細節自然是無用武之地了。記者隻有清楚了解新聞事實,采訪的問題才會有針對性才有可能細化。此外,記者在采訪中還要細致觀察,善於捕捉行動,關注表情,傾聽聲音,洞察環境。
善於捕捉行動可以使新聞報道富有跳躍感,生動活潑。關注表情,可以比較準確地捕捉到采訪對象當時的心理活動,感受到他的喜怒哀樂,使新聞報道人性化,形象化。傾聽聲音,能感受到采訪對象通過語音語調所傳達出的情感,報道因為聲音而富有生氣,富有親和力和感染力。而采訪當時周遭的環境則為報道烘托了氣氛,報道會更加打動人,為新聞魅力增加砝碼。這要求記者由表及裏地觀察、記錄,不放過和新聞人物或新聞事件有關的“蛛絲馬跡”,學會捕捉精彩的細節。記者在實踐中要練就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本事,對信息保持敏感,全麵仔細地捕捉新聞細節。
夏俊峰是沈陽一小商販,2009年5月16日,夏俊峰和妻子在馬路上擺攤被沈陽市城管執法人員查處。在勤務室接受處罰時,夏俊峰與執法人員發生爭執,用隨身攜帶的切腸刀刺死城管隊員兩名,重傷一人。2013年9月25日被執行死刑,10月1日,夏俊峰出殯。《新京報》對此做了報道,報道第一段:“‘還有五分鍾’,旁邊的計時人員不斷提醒。窗口太小,家人的手不能一起伸過隔離網的小口,最後時刻,夏俊峰請求管教把扣在自己雙肩的刑具卸掉,這樣他可以更靠近窗口,母親蘇秀君得以撫摸幾下他臉上的胡茬。”②母親撫摸他臉上的胡渣這一細微的動作渲染出白發人送黑發人的痛苦,計時人員“還有五分鍾”的提醒強調了夏俊峰離死亡越來越近。正是記者善於觀察觸動人心的細節,才使報道打動人心。
其次,采訪完成後,記者要對內容進行梳理,回憶采訪中采訪對象有個性的語言、動作,回憶事件發生的環境,有選擇地描寫新聞細節。新聞人物在接受采訪中跟記者會有話語交流,會有動作手勢,在寫作過程中,記者不可能事無巨細地把關於采訪對象的一切都呈現在作品中。此時,記者應挑選出和新聞報道主題相關的細節,這些細節要能展示出新聞人物的個性特征。對凸顯人物性格無關的信息,記者應該大膽割舍。
記者觀察和挖掘到的新聞細節必須符合新聞人物的性格特征,這樣才能更生動地刻畫出典型人物的與眾不同,新聞作品才能有效地展示人物形象。“10月1日早上10點多,夏俊峰的骨灰盒被放入墓穴,陰了一上午的天空飄著細雨。上香的時候,張晶對著墓碑喊,‘老公,一路走好,咱誰也不恨,誰也不怨’。”天空飄著雨本就悲涼,張晶對天的呼喊把一位弱勢女子的無奈與認命描寫得淋漓盡致。“晚上給兒子夏健強洗澡時,兒子跟張晶說,當天他背著書包上樓感覺書包輕了很多,‘是不是爸爸回家了,他在背後幫我扶著呢?’爬到床上,強強問張晶,‘爸爸到床上了嗎?爸爸回家後會在床上睡嗎?’張晶不知道怎麼答,隻能等兒子上床後自己流淚。”③這簡短的對話透露著無限的淒涼。精選和簡潔的表達可以凸顯新聞報道中細節的運用效果,在新聞寫作中,一定要挑選典型細節進行刻畫,而不是“有聞必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