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轉改”為打通“兩個輿論場”助力
業務探索
作者:王浩
【摘要】中國現在存在兩個輿論場即“民間輿論場”和“主流輿論場”。黨報作為“主流輿論場”的重要角色之一,積極促進“兩個輿論場”的融合以期更好地發揮輿論引導作用,這既是黨報的責任,也是黨報在互聯網時代提升自身公信力的關鍵所在,而“走轉改”為黨報實現這一目標提供了路徑和有力保證。
【關鍵詞】黨報走轉改兩個輿論場
新華社前總編輯南振中提出,當下的中國,客觀存在著兩個輿論場:一個是黨報、黨台、黨網等“主流媒體輿論場”,宣傳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個是依托於口口相傳特別是互聯網自媒體的“民間輿論場”,人們在微博、BBS、QQ上議論時事,針砭時弊。兩個輿論場重合的程度越高,主流媒體的社會影響力和輿論引導力則越強。但就目前來看,我國主流媒體的公信力和影響力受到了新媒體的巨大衝擊,民間輿論場開始逐漸失去對官方媒體的信任。如何破解政府和民間“兩個輿論場”的隔閡、重塑輿論引導力成為主流媒體亟待解決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全國新聞戰線開展的“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成為主流媒體破解這一難題的選擇。黨報作為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以“走轉改”活動為契機,提升了自身的公信力,在促進兩個輿論場走向融合方麵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走轉改”——重塑黨報優勢為對接“兩個輿論場”助力
1、以民生為核心設置議程
“走轉改”活動中,各級黨報一直強調從群眾關注出發設置議程,密切聯係實際,充分發揮出了黨報在多元傳播格局中的獨特優勢。基層是新聞事件物理空間意義上的“現場”,民生是廣大受眾注意力的彙集點。在“走轉改”實踐中,各級黨報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捕捉了一大批源於實際的話題,贏得了社會的廣泛讚譽。《人民日報》廣大編輯、記者深入基層,報道了全國各地涉及基層的政治、經濟、文化、民生等各個領域的發展現狀。在“走轉改”專欄報道中開辟了“走基層·一線見聞”、“走基層·蹲點調研”、“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今日談”、“探訪熟悉的陌生人”等子欄目,讓普通群眾、普通事件、樸素鮮活的語言登上重要版麵甚至頭版,一些俗語、諺語、方言甚至是網絡語言都頻頻出現在“走轉改”專欄報道的文章中。據統計,僅要聞五版的“走轉改”專題,九個月時間就刊出了500篇左右的稿件,平均每天2篇左右,受到了讀者的好評。①
2、權威信息發布
互聯網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但並不是人人都會使用麥克風。網絡信息傳播碎片化、虛假信息泛濫讓網絡輿論泥沙俱下。黨報的權威性成為其引導民間輿論場的天然優勢。而這種權威性隻有在獲取民眾信任的前提下才能發揮效用,否則隻能是空談。在“走轉改”實踐中,廣大黨報采編人員深入基層一線,通過細致的調查研究,客觀理性的問題分析,圍繞社會關注的熱點難點,采訪發布權威、完整、準確的信息,在網絡時代紛繁蕪雜的各類信息和各種觀點中,去粗取精,去偽存真,還原事實,還原真相,贏得了廣大受眾的關注與信任,重塑了自身的公信力。
3、深度解讀新聞事件
自媒體時代人人都能成為記者,海量信息高速地呈現在受眾麵前,在大量的信息撲麵而來的同時,信息的深入解讀卻越來越匱乏。黨報作為權威紙質媒體,因其版麵容量較大、編輯記者素質較高、信息發布權威、思想性強,在對於新聞事件的深度剖析方麵有非常大的優勢。在“走轉改”活動中,黨報充分利用了這一優勢,通過深入紮實的基層采訪,剖析事實、分析背景、闡發緣由、挖掘內涵,以深度解讀有效引導社會輿論,取得良好效果②。《安徽日報》2011年9月7日刊登的“記者走江淮·蹲點調研”文章《探尋“難點村”治理路徑》,刊登了記者深入桐城市3個“難點村”田間地頭,采訪黨員群眾和農村基層工作者後寫作的調研報告,對安徽省部分“難點村”難在哪,“難點村”治理又難在哪進行深入剖析,擺事實、舉例子、講道理,為全省“難點村”治理提供了切實可行的經驗和建議。得到了人民群眾和當地政府的一致好評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