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走轉改”為打通“兩個輿論場”助力(2 / 2)

4、同受眾溝通的平等姿態

文風的轉變是黨報踐行“走轉改”活動之後新聞報道廣受歡迎的重要原因之一。黨報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說教者,而是放下身段如朋友般和廣大受眾進行平等溝通。程式化的報道少了,人情味的報道多了;抽象的表述少了,具體的細節多了;空洞的言論少了,生動的事例多了。多樣靈活的版麵,通俗樸實的語言,體現出濃厚的人情味和生活氣息,進一步拉近與普通受眾的距離,增強親和力和感染力,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

二、黨報如何在打通“兩個輿論場”上更有作為

在當前多元的傳播格局下,“走轉改”活動讓人民群眾重新開始關注和關心黨報,多方麵提升了黨報的輿論影響力,助力黨報對接“兩個輿論場”。但黨報若想在打通“兩個輿論場”方麵更有作為且長效保持自己的優勢與核心競爭力則需要繼續貫徹和落實“走轉改”精神。

1、繼續加強對民生新聞的報道

民生無小事,同時,民生是“民間輿論場”關注的熱點,也是主流媒體打通兩個輿論場的切口。服務人民群眾從來都是黨報追求的目標,也是提升影響力的選擇。“心係群眾,服務人民”是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本質內涵,是我們黨永遠立於不敗之地的根基。因此,黨報隻要真心誠意地幫助群眾解決熱點、難點問題,為人民群眾排憂解難,把黨和政府的溫暖送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心坎上,就能取信於民。隻有黨報更加關注民生,才能和“民間輿論場”實現共振,才是“主流輿論場”當下以理性平和的主流觀點贏得“麥克風時代”的唯一方法。

2、關注網絡熱點,占據輿論引導高地

黨報如今麵臨的諸如影響力式微、影響力減弱等問題,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民間輿論場”的關切不被黨報所重視——“你關注的不是我關注的,我關注的你又不關注”。要打破這一困境,則需要黨報主動承擔起自身的社會責任,貫徹“走轉改”活動中被反複強調的“三貼近”精神——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在網民所關注的熱點事件麵前不失語,不自我邊緣化。在自媒體時代,黨報還應該主動關注網絡熱點,讓微博等新媒體成為黨報搜集新聞事件、觀察網絡輿情的重要平台。以便更好的在新聞事件發生之時、網絡民意發酵的初期,以深入的調查、客觀的報道,發出自己的權威聲音,從而引導網絡輿論、爭取議程設置上的主動權。

3、尊重網民意願,主流聲音引導輿論

貫徹落實“走轉改”精神,各級新聞單位和廣大新聞工作者需認真傾聽人民群眾的關切與呼聲。網絡民意雖不能代表真正“民意”,但我們不能否認網絡民意大多是網民真實的意見表達,其大多是善意的。尊重網民的真實意願,給他們一個發聲的機會,“民間輿論場”會主動提升對“主流媒體輿論場”的認可度。因此,黨報應認真傾聽來自民間輿論場的呼聲,加強同“民間輿論場”的互動。同時,麵對喧囂的網絡信息環境,黨報的廣大新聞采編人員也應以獨立的精神、專業的素養和權威的視角,貼近群眾,深入基層,解讀新聞事件,挖掘事實真相,引導網絡民意向理性方向發展,從而讓“兩個輿論場”實現更大程度上的融合。

結語

在信息傳播的全球化和媒介形態的多元化時代,黨報發展機遇和挑戰並存,“走轉改”活動是黨報步入改革發展的關鍵期的一項重大舉措,對於提升黨報的輿論影響力和公信力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為黨報提供了促進“兩個輿論場”融合的切入點和路徑。因此黨報亟需要將“走轉改”常態化、製度化,不要形式主義,不做表麵文章,將活動落實到“真走、真轉、真改”上來。這是黨報提升輿論影響力和促進“兩個輿論場”有機融合的必然選擇。□

參考文獻

①羅寶,周連山,《黨報在“走轉改”中的優劣勢分析及對策》[J].《新聞世界》,2012(7)

②蔡名照,《對新聞戰線“走轉改”活動的認識和思考》[J].《青年記者》,2012(19)

③劉麗,《淺析〈安徽日報〉“走轉改”係列報道的宣傳特色》[J].《新聞世界》,2011(11)

(作者:天津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2011級傳播學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