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廊橋,浙閩山水的靈性空間
“地僻人難到,山多雲易生”的浙南閩北地區在曆史上形成了一個相對封閉的空間,敬畏自然、萬物有靈和祭祀鬼神的觀念和傳統由來已久。《史記·孝武本紀》說這裏“越人俗鬼,而其祠皆是鬼,數有效。昔東甌王敬鬼,壽百六十歲。後世怠慢,故衰耗”;唐代陸龜蒙《野廟碑》亦記載“甌越間好事鬼,山椒水濱多淫祀”;東晉堪輿大師、“風水”概念的提出者郭璞曾深入浙南為溫州城市選址營建“登山謀城”;明初風水大家劉基自功成名就之後即歸隱浙南文成故裏。深遠的風水積澱和千年的相地謀城的實踐對浙南閩北地區的建築、村落與城鎮選址營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為這“穀邃自宜梅作塢,徑深雅愛竹為家”的樸素鄉土增添了些許神秘靈性的色彩。
風水是前科學時期人們適應、選擇環境的理論與方法,是探尋理想景觀的重要手段。人們認為“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且“風水之法,得水為上,藏風次之”。在浙閩交界的丘陵地帶,人們要守住一方“元氣”,將祥瑞與財氣引入,使本地順風順水、風聲水起的最重要步驟莫過於找準“水口”,“水口者,一方眾水所總出也”,並在水口處設置廊橋,以起到藏風聚氣、封鎖財氣的作用,進而確保村落文脈旺盛、村運亨通、子嗣繁盛。 清
代泰順人董永孚在《重修登雲橋記》中說到:“橋梁之設,原以利行人,形家(風水師)以水口緊關為利,似不可信而可信者。邑城南裏許,兩山分峙,瀑布懸崖。故明萬曆丁巳,鄉士大夫建橋於其間,不過資利涉耳。”這說明隱匿在這片山水裏的廊橋絕非孤立的建築小品,而是整個人文景觀中的一環。廊橋的選址除了考慮交通便利外,其“如屏水橫立,塞鎮水口,攔護風水,聚集瑞氣”的風水功能也必然強調。
在風水思想的影響下,廊橋要麼扼水口要衝,要麼居天塹之險,在地形上界於山川河流之間,在人們心目中又處天地人神交流之位,這使得廊橋也成為祭拜各種神靈的理想場所。浙南閩北成百上千的廊橋中大都祭祀著各種神祇,如佛教的觀音菩薩、道教的真武大帝、關公、媽祖以及當地人才祭拜的神仙等,形成了“廟在橋中,橋在廟中”的文化景觀。有的廊橋上更是多位佛道神仙共處,如福建屏南先堂口鄉的千乘廊橋在橋身祀奉五顯大帝,在橋的周邊則建有祥峰寺、夫人宮、三聖夫人宮、齊天大聖殿、林公大王殿、土主殿6座宮廟。人們通過日常性、隨意性祈福祭拜尋求心靈上的慰籍,廊橋的空間因此也便具有了神聖的意味。
如果說神秘是古樸廊橋嚴肅的一麵,那麼歡樂則是它世俗的一麵。有廟就有廟會,供神就必然要酬神唱戲,廊橋除了給當地人提供精神港灣之外,也為人們集體歡樂提供了場所。在福建屏南的萬安橋,每年中秋節來自橋兩端的村民都要組織接唱山歌的“盤詩隊”,互射帶有火球的蘆葦箭;千乘橋則每年舉行“送王船,放河燈”的祈願活動;在麗水慶元的永歸橋、雙門橋、嫋橋每逢農曆五月初六都舉行紀念屈原、祭祀河神的“走橋”活動,人們在廊橋上掛滿粽子,跪念過橋經,熱鬧非凡。十裏八鄉不同階層、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的人們彙聚於此,體驗共同的民俗,感受著共同的快樂。正如龍泉安仁鎮永和廊橋所總結的一樣:“山山水水處處長長久久,村村戶戶人人親親鄰鄰。”
一場熱鬧的廟會之後,廊橋又恢複了往日的寧靜,以“懶橋”的姿態回歸田野鄉村,成為純樸鄉間最平素的建築,它溫和地伸開臂膀,為烈日和風雨中的人們、為嬉戲的孩童和閑坐的老者、為行色匆匆的旅客、為一方水土永恒地守候!
【責任編輯】王 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