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萬安老街“旺”休寧(1 / 3)

萬安老街“旺”休寧

地理風物

作者:方利山

休寧萬安老街,中國曆史文化名街之一,它所在的萬安鎮,地處徽州之域世稱“中國第一狀元縣” 的休寧縣海陽城東,是古徽州四大名鎮之一。萬安鎮位處黃山南麓、齊雲山北邊、橫江之畔。萬安老街是徽州一條最古老的街、最長的街、最有特色的街、至今保存原貌最完整的街。由於這條街的特別,鄉間一直流傳著“小小休寧縣,大大萬安街”的民諺,以此讚譽萬安街當年比休寧縣城還要繁華。休寧當地農人呼“萬安老街”為“蔓街”“萬街”, 休寧方言把“萬”讀作“蔓”,其實是徽州人至今流行的方言中保留了中華上古的古音。在古書《唐韻》上,繁體的“萬”字,其注音就明標有“音蔓”。古徽州人大多是漢、宋以來的中原移民,在方言土語中這類遺存很多。在演變中,休寧土話“萬”與“旺”又同音,故而“萬安老街”又有了“旺街”之名。

休寧萬安老街是怎樣“旺”起來的?“旺”在哪些方麵?且聽筆者慢慢道來。

商貿名街

萬安老街所在的萬安古鎮,坐落在號稱徽州糧倉之一的休寧城東,緊鄰屯溪商貿中心,緊傍新安江源頭水之一的橫江,上連祁門、黟縣、浮梁、婺源,下連歙縣、淳安、金華,水陸交通十分方便,是曆代徽州人進出徽州的重要水路碼頭之一。從這裏上船,沿橫江、新安江順流而下,3天就可到杭州。

早在1700多年前,萬安就已成為三國時海陽縣治的所在地。在漫長的曆史演進中,萬安老街逐漸人煙密集、商貿繁榮,成為休寧城東的一個商貿中心。明代弘治《休寧縣誌》就記載:萬安老街是“舊市街,長二裏”。在這裏,休寧各地的糧、油彙集交易,萬安周邊的金佛山、鬆蘿山、榔源山、金蘭山的茶葉等土特產沿街亮相,從杭州等外地販運來的各類商品許多也在這裏上岸,發往休寧各地。生產生活資料的交流,促成了萬安老街的商貿繁榮。這條老街一度發展為長五華裏,沿橫江分上街、中街、下街三段長街的繁華街市。

萬安老街上為清一色徽派磚木結構古民居建築。傍水的街麵房,一麵當街,大多店鋪為活動門板,早上卸下,晚上拚起。臨江一麵則大多是吊腳樓式,一般兩層,樓下前店後

坊,樓上供人居住。沿街店鋪五花八門,以服務農村農民生產生活為主要業務,店麵裝璜大多素淨簡樸,少數飾以精致的磚木石雕,沒有各種大小匾額,有的就在牆上用墨刷上“某記某號”,或掛一個布幌、釘一塊木頭招牌,顯得古樸原始。

整條老街的路麵由石板鋪就,S形蜿蜒伸展,街上店鋪擠擠壓壓,到20世紀40年代,沿街仍有布匹、百貨、山雜貨、陶瓷、糧油、糖坊、醬園、食品、煙酒、典當、國藥、徽墨、羅經、糟坊、客棧等50多種行業200多家店鋪和手工作坊,商品數千種。沿著主街分布有十幾處親水碼頭、80多條巷弄,使老街四通八達,便利商貿往來。

由於街道狹長,兩邊徽派民居密密匝匝,店鋪作坊林立連片,萬安老街因而又被人們稱為“一線天”街市。在街麵從事經營的,不乏幾百年以傳統手工工藝名傳四方的老字號、老商號。坐落在老街下街的杜氏豆腐坊,老人老招牌,大鐵鍋、大木榨,傳統手工作坊,生產的正宗徽州毛豆腐地道,質量好,生意長年紅紅火火。

在曆經曆史風雨衝刷之後,萬安老街當年熙熙攘攘的繁鬧景象已成過去,但至今我們仍可以從沿街那些古老的店號牌匾遺存,街巷店鋪門板、石獅、石鼓舊物等遺跡中,窺探和感受當年萬安老街商貿的繁華。

曆史重鎮

萬安老街之所以“旺”,主要還在其人文曆史底蘊格外豐厚。

老街之東的古城岩,早在1000多年前,就先後為休寧、古新安的縣、郡治所在地。1300多年前,徽州農民首領越國公汪華據有歙、宣、杭、婺、饒、睦六州之時,這裏還曾是汪華的六州郡馬府的所在地。古城岩上曾建有“汪王故城”,被民間稱為“萬安山”“萬壽山”。 “汪王故城”的營建直接促成了萬安老街的繁盛和發展。傳說,宋太祖趙匡胤也曾經過古城岩,在徽派民居屋簷下避雨,因而引出了徽派民居“雙重屋簷”的故事。還傳說,明太祖朱元璋亦曾在這裏躲避陳友諒追捕,留下了“藏身洞”等遺跡。傳說與文天祥齊名的抗清民族英雄休寧人金聲,當年經常在古城岩上舞劍練功,留下了他煉劍的“煉心石”等遺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