狀元張謇:從立憲向共和的轉變
史林尋蹤
作者:馬勇
張謇(1853~1926年),江蘇通州(今南通)人,主張“實業救國”,他一生創辦了20多個企業和370多所學校,為我國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和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被稱為“狀元實業家”。毛澤東在談到中國民族工業時曾說:“輕工業不能忘記張謇。”與此同時,在光緒、宣統年間,除“戊戌政變”他未參加外,其他關乎當時中國內政外交劇烈變動、重要發展的事件中,都有張謇的身影。他在後來的政治變動尤其是從立憲向共和的轉變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因此可以說張謇不僅是中國近代史上有名的實業家、教育家,而且是一位政治家。
體製內抗爭:國會請願運動
張謇曾經對日本的君主立憲長期保持關注。日俄戰爭開戰後,他敏銳意識到日本將戰勝俄國,勝敗的關鍵不在國土、人口、兵力,而在體製。日本的立憲體製使其致力於實業教育30年,因此有足夠的力量與中國、俄國抗衡。
不久之後,日本在日俄戰爭中取勝,證實了張謇的預見。與此同時,體製內的駐外使節如孫寶琦、胡惟德、張德彝及一些督撫朝臣紛紛轉變立場,認為隻有立憲可以防止中國重蹈俄國覆轍。有以他們為代表的立憲派與朝野上下尋求變革的力量推動,更因為在家天下時代,對於朝廷有利的事情,朝廷都會欣然接受,經過一番討論和考察後,清廷於1906年秋天鄭重宣布預備立憲,爭取用9年時間使中國走上日本那樣的立憲國家道路。
所謂9年準備其實表明了一種鄭重其事的態度,清廷希望在確定方向之後腳踏實地、穩步進行,推行“有計劃政治”:先推動官製改革,再參照東西洋各國重定法律,接著廣興教育,清理財政,整頓武備。按照當時清政府的規劃,經過這些穩紮穩打的籌備後,立憲大業自然會水到渠成。
對於清廷的穩重方案,焦急的立憲黨人當然有點不太願意接受,他們急切期待馬上用立憲擺脫危機,富國強兵。在清廷預備立憲禦旨頒布不久,張謇與湯壽潛、鄭孝胥等立憲黨人便積極活動起來,力促清廷加快立憲步伐。經過反複計議,他們聯絡江浙閩粵等地近300名立憲黨人在上海創辦“預備立憲公會”,出版報刊,宣傳憲政;編纂商法和公司法,以保護商人利益,促進工商業健康發展;開辦法政講習所,培養立憲人才。經過這些籌備,“預備立憲公會”又聯絡其他政治團體,嚐試舉行請願運動,以早日將中國帶上立憲軌道。
張謇和“預備立憲公會”的領導人確實具有相當能量,他們很快聯絡全國各地十多個相關團體一起向朝廷施壓。麵對如此壓力,清廷也做出一些善意回應,一再重申立憲方向不變,並同意在中央創設資政院,在各省創設谘議局。這是中國幾千年曆史上從未有過的。各省谘議局和中央資政院為立憲黨人的活動提供了合法平台,張謇等人利用這個平台做了大量工作,短短幾年,立憲思想逐漸深入人心,各省督撫在谘議局的谘詢、問責下漸漸覺得不太舒服,甚至有點“官不聊生”的感覺。
從立憲黨人的立場說,谘議局並不是一個完全議會,隻是一個議政機構,並不具有立法資格。各省議員在經過一段時間實踐後,也感到這種準議會性質不利於憲政推行,因此他們格外期待朝廷能夠速開國會,組織責任政府,這就是國會請願運動的來曆。張謇等人發動的國會請願運動是一種體製內抗爭,在認同體製的前提下建議加速改革。這些建議雖有違於朝廷“有計劃政治”,但其心可嘉,經過幾番奮力爭取後,朝廷還是在第3次請願發生時做出提前召集國會組織責任內閣的承諾,決定在1913年召集正式國會,在此之前先將官製厘定,並預行組織內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