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番努力,提出“最後的忠告”
此次清廷對九年預備立憲的調整是真誠的,隻是在人們接受了這一調整方案,靜候按部就班厘定官製,特別是預行組織內閣時,卻出了大問題。
1911年5月8日,清廷宣布第一屆責任內閣名單,13位閣員中竟有9人為皇室或皇族,這無異於軍機處的親貴內閣。皇族內閣一出台,立刻引起立憲黨人普遍反對,張謇也在第一時間敏感意識到清廷的這一舉措不僅違反祖製,而且處理不好勢必導致人心皆失,一場巨大的政治動蕩將不可避免。
君主立憲是張謇那一代中國人苦苦探究十多年的結果,也是那一代中國人認為最合乎中國的道路,君主專製既然已成曆史,民主立憲又不想要,隻有君主立憲這條路可行了。現在君主立憲弄成這個樣子,滿洲貴族對權力的壟斷已經變得瘋狂而肆無忌憚,這不能不使以張謇為代表的老立憲黨人異常憤怒。憤怒歸憤怒,出於大局考慮,張謇並未就此與清廷翻臉,而且,傳統的君臣觀念也影響著他,他隻能忍氣吞聲,有話悄悄向皇上說。張謇為此聯係湯壽潛、沈曾植、趙鳳昌等人聯名致信攝政王載灃,旁征博引耐心勸告攝政王仿照鹹同年間成例,重用漢族大臣中有學問有閱曆者,無論如何不能以國家為賭注,放任皇族和“高幹子弟”胡作非為,因為如此壟斷權力,必將喪失人心。
危急時刻,張謇還協同友人前往武漢拜訪湖廣總督瑞澄。再至彰德,拜訪20多年未見麵的袁世凱,詳細交換對時局的看法。緊接著,張謇一行入京,與載澤、載洵、載濤、徐世昌、唐紹儀等政要頻繁接觸,並獲攝政王載灃接見,也就是在這次接見中,張謇向攝政王提出了“最後的忠告”,以為當時的外交有三大危險,內政有三大要事。外交上的三大危險,一是中俄伊犁條約;二是宣統五年英日同盟條約期滿;三是美巴拿馬運河告成,必有變故。至於內政三事,一是外省災患疊見,民生困苦,朝廷須知民隱及谘議局事;二是商業困難,朝廷須設法振作;三是中美人民聯合。
張謇麵見攝政王時,出於穩妥,雖然對其有所忠告,但回避了最敏感的體製改革,尤其是皇族內閣、鐵路國有等問題,選擇了在隨後與王室成員的交談中再明白闡釋自己的看法。對四川風起雲湧的保路運動,張謇表示同情,建議載澤盡快與盛宣懷商量,調整方略,無論如何也要將那些集資修路的川民從這個政策的損失中剝離出來,不應該讓他們承擔政策的損失。他提議用中央財政將川民的集資款退回,然後集中力量追查川漢鐵路公司及那些官紳的責任。
在多番努力未見成效後,張謇看到事已至此,所能做的隻有為皇族內閣建言。在京期間,他沒有過多就皇族內閣發表看法,等8月回到南方後,他很快發表《請新內閣發表政見書》,在不反對皇族內閣前提下,提出3點建議,一是速發內閣新政見以刷新中外耳目;二是實行閣部會議加強中央各部門之間的溝通;三是建議國務大臣恢複幕府製度,選擇優秀人才進入幕府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