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在刻錄標準上出現分歧,飛利浦和索尼公司就此離開DVD論壇,組建了DVD聯盟,隨後又有惠普、三菱、理光、雅馬哈、湯姆遜等廠商加入,使得DVD+RW標準得以推廣。隨著DVD+RW市場的不斷擴大,DVD論壇的廠商受到很大壓力,於是又推出了DVD-RAM2.0,其刻錄容量達到4.7GB,但在兼容性方麵沒有任何改觀,為此該產品很難被廣大用戶接受。此時,先鋒公司意識到了DVD-RAM2.0的窘境,便先後推出了DVD-R(1997年)和DVD-RW(1999年)標準,與DVD—RAM專注於數據存儲的定位形成互補,DVD-RW設備可直接兼容DVD-RAM(DVD+RW不兼容於DVD-RAM),這樣它便在DVD論壇內部獲得廣泛的支持。DVD刻錄技術先後共產生了五種刻錄規範,其中 DVD-R、DVD+R為一次寫入型, DVD-RAM、DVD-RW、DVD+RW為可擦寫型。
為了使產品市場融合,索尼公司率先推出了兼容DVD-RW和DVD+RW兩種規格的DVD-Dual刻錄機,兩種標準兼容性初步解決。最終解決兼容性問題的是LG所開發的SuPer-Multi技術,它同時兼容DVD-RAM、DVD+RW、DVD-RW以及CD-R、CD-RW等多種規格,可以說是一套真正的全能型刻錄技術,它的出現也為DVD刻錄規格分裂的格局劃上了句號。
BD、HD DVD誰能勝任“DVD”接班人
DVD為全球消費者所接受的確是一個巨大的成功。然而,隨著高清設備的推廣,多媒體產業進入了高清時代,麵向標清內容的DVD已經不能滿足高清節目的需要,市場需要新標準、高質量的光盤。
國際上,關於下一代DVD格式標準,多年來存在兩大陣營之爭。一方麵是以東芝為首的HD DVD聯盟,HD DVD格式單麵單層容量15GB,單麵雙層容量可以達到30GB。另一方麵是以索尼為首的BD(藍光)陣營,其單層容量25GB,雙層容量可達到50GB。
2002年2月19日,以索尼、飛利浦、鬆下為核心,聯合日立、先鋒、三星、夏普和湯姆遜共同發布了Blu-ray Disc(簡稱BD)技術標準,並成立BD創始人組織,也就是後來的BD協會的
前身。Blu-ray是藍光的意思,因此這一天也正式表明下一代DVD候選人——藍光光盤的誕生。
藍光光盤直徑為12厘米,與現有CD及DVD相同。單層藍光光盤的容量為25GB或27GB,足夠刻錄4小時的高清晰影片;雙層可以達到46GB~54GB的容量,足夠刻錄8小時的高清晰影片。藍光光盤的標準數據傳輸速度為36MB/s,約相當於現有DVD的3倍。藍光光盤擁有一個異常堅固的層麵,可以保護光盤裏麵重要的記錄層。
2003年4月,索尼推出全球第一款BD錄像機BDZ-S77,標誌BD正式走向市場,同時BD-RE(可以多次重複擦寫)光盤正式上市。隨後,迪士尼、福克斯、環球音樂、獅門電影、米高梅等公司宣布支持BD格式,標誌著BD技術已經占有很大的市場份額。